如何学习《方剂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级研究生于梅,是中医众多课程中的一门。很多同学对学习方剂学感到头疼,认为背曲记记枯燥,后面忘了。尤其是在临床实践或者跟老师坐在一起的时候,我发现临床用的方子大多跟课本上学到的方子不一样:有的方子和学过的方子只有一两味一致,依稀可见原方子的影子;其他的完全认不出来,完全是老师自创的。所以疑点很多,建议背方子还是没用。要背几个方子?怎么背?药方和临床有什么关系?等等一系列问题。作者临床时间虽不长,但在工作和学习中有一点学习方剂学的心得,希望能给后世学者一些启示。1.要背几个方子?《方剂学》教材所选方剂在各科中比较准确,具有代表性,共计200余首,是许多方剂的基石,必须牢记。记住这些名方和临床常用方剂就够了。成为医生后,恐怕会根据临床需要,不断丰富自己没有学到的有效新方子,让自己加倍。记得南京有个范天途先生,掌握了一万个方子。2.药方怎么背?背方子的方式因人而异,或者按照课本上的方歌,歌曲朗朗上口,容易记忆;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编顺口溜来记忆。简而言之,只是我们采取的方式不同,根本不存在机会主义。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只要努力,记住二三百个方子并不难。背完了很快就忘了怎么办?再背诵,重复是记忆之母。年轻时记得的,老了还记忆犹新。这叫“童心技能”。3.如何学习方剂学?理解是记忆之父。学方子的目的是为了用。所以,我们不仅要背诵,还要通过记住它的构成来学习它的立方形方法,从而理解它的方子意义。君、臣、辅、药的剂量要明确。如徐陵说:“历代圣人之方,亦推药理之源,认药性之专,观气味之顺,判脏腑之好恶,君臣之配偶,探病源,推演经脉,其义无精,其味不过三四,其变不差。”他还指出:“古代药方的差别是微妙的,不可思议的。盖察病情,辨经脉,指药性,虑轻重。在它所治疗的疾病中,它是难受的,毫发无损的,所以不需要有奇品异术,而要沉湎于疑难杂症,施展神奇的功效。”只有理解了它的立体意义,才能把握它的真谛,临床证据才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此外,还要学会比较分析同类方剂,如桂枝汤与麻黄汤、麻黄汤与麻黄汤、麻黄汤与麻杏益肝汤、大小青龙汤、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桑菊饮与银翘散、三承气汤等。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明确处方药的特点,有助于加深对处方药的记忆。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方剂是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晶,如东原的补中益气汤、丹溪的大补阴丸、陶杰安的回阳救急汤、吴澄的补脾饮方等。有些医生以他们的名字而闻名,如韩、韦柳洲和杨贤,他们写了三子养亲汤。如果能从他们的侧面进一步学习他们的学术思想,不仅会牢牢记住,收获也会更多。4.处方和临床有什么关系?首先,把学到的方药运用到临床,从“规矩”到“方圆”,在临床实践中学会加减变化。正如已故名医对叶医案的评价,“加减变换之美,未曾有过”。“如果你知道什么是共同的,你就能实现改变”。经过65,438+00年和20年的行医,你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你应该逐步摆脱处方的束缚,以追求更好的临床疗效。宋代名医徐庶说:“吾读仲景之书,用仲景之法,未曾卡于仲景之侧,谓之仲景之心。”元代洛天依叶主张“临证方”。金寿山指出:“临床上治疗一种疾病,必须掌握几个主方,随时灵活运用。”徐陵在《兰田规》序中指出:“凡病必有主方,必有一方主药,或病名相同而病因不同,或病因相同而病证不同,则各有主方主药。”现为中医的蒲福洲先生进一步强调“一人一面”。他说:“医生没有‘通关钥匙’。看病就像用钥匙开锁。一千把锁需要一千把钥匙。即症状完全相同,但人是男女老少,地是东西南北,有时春夏秋冬,质是强弱,这就要求我们求同存异,做到“一人一面”。这样才能摆脱传统的方药方式,提高疗效。”知道了这一点,在临床实践的时候,有现成产品的人就可以用,加减变换不当的人就完全错了。没有办法用的人,会因为证据而找到自己的路。正如张结古所说:“前人的药方,也是前人辨证的药方。欲用者,必察其证,求其因,‘身指下脉气’看是否妥当。”他曾形象地把这比作“拆旧房建新房”。有些材料只要有就能用,不用就不要用。如果他们完全不合适,他们就得自己想办法。其次,拿病人的“病情”去研究,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挽救病人的生命而求立竿见影。原华·寿治疗“一个恶心的女人,每天晚上吃东西,导致她明天晚上呕吐。她的脉搏沉重而微弱,他给她暖胃的药没有效果。”寻求治疗取决于石化,他犹豫不决,难以开出处方。晚上,他潜心带病,阅读前人的相关论述。最后,他从李东垣治疗“恶心”的方法中得到了一个启示:“通秘,温寒,再与中焦药合用。”按照这种方法,他用了20多剂药治好了病人的病(张仪彤恶心门)。韩云“我坐在艾克的书桌上作方子,十天也写不出来”,也可见大夫开方子的辛苦。其实很多医生的好处方都是这样“逼”出来的。让自己沉浸在有棘手或从未见过的案例的书的海洋中,寻找打开锁的方法。翻翻中医古籍,就像向长辈求教。虽然没必要坐以待毙,但虔诚的态度必不可少。和看武侠言情小说肯定不一样,也和“随便翻”不一样。病人的生命悬在你的笔上。“书如故人感伤”,一个问题的恍然大悟,一篇类似医案提供的从医经验,一个名方的剪辑,一两味药材的灵活运用,都让你顿悟,以为自己能治好一个病人,解决一个难题,顿时觉得“鼻烟也高明”。虽然“世上有多种疾病,我的药方也是千变万化的”,“千变万化中有一些难的方法,就是可能有加减,但纪律是有秩序的。”(论医学起源)即无论临床方药如何变化,方法都不脱离教派,其遣方用药思想都是受经方立法的启发。否则,临床用药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综上所述,方剂是中医理论、方法、方剂、药物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选取的方剂都是经过临床验证的,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是方剂的精髓,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内容。学好经方是我们进入医学领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