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本草纲目》中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记载

益气化瘀补肾汤

【组成】生黄芪30g,淫羊藿20g,石韦15g,熟附子10g,川芎10g,红花10g,全当归10g,川芎10g,牛膝65438。

【功能】益气化瘀,温阳利湿,补肾强身。

主治:慢性肾炎,肾气不足,络脉瘀阻,气化不畅,水湿潴留,肾功能损害,缠绵悱恻。

【用法】益母草90-120g煎剂宜代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开服用。

[方杰]慢性肾炎的病因复杂。脾肾两虚是本病的内因,风、寒、湿、热是本病的诱因,脏腑气血、三焦功能失调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治疗上要标本兼治,补泻并举,益气化瘀,通腑泄浊,才能发挥作用。故提出“益气化瘀补肾汤”为治法,以益气化瘀、温阳利水、补肾为主。方中黄芪味甘性温,专治益气养根,活血利水;仙人脾味甘温,能补肾阳,祛风除湿;附子性热辛,壮阳益火,温中焦,温下焦。在慢性肾炎的整个病程中,脾肾阳虚为主要证型,黄芪、淫羊藿、附子为关键药,除舌红、湿热偏盛者外,其余均为主药。除温肾外,附子和淫羊藿还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石韦味甘、苦,能通淋消肾小球疾病,有抑亢卫气的作用。川芎辛温,是活血理气的重要药材。红花辛温,活血化瘀,生肌,有降血压的作用;当归味甘,养血活血,有利尿作用;续断曲霉菌具有苦温、利尿、消肿的作用。益母草,大剂量使用时,有明显的活血利湿作用,能消除尿液中的蛋白质,屡试不爽。

【加减】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或各型慢性肾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蛋白尿严重者,黄芪、红花、连翘18g、漏芦18g、白前18g、土鳖虫9g、鱼腥草30g、白花蛇舌草30g、蝉花4.5g各型慢性肾炎以肾功能不全为主,加保山甲片7.5克;临床辨证为阳虚,加肉桂4克,鹿角霜10克,巴戟天10克;肾阴虚者加生地15g、龟板15g、枸杞子12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脾虚患者加党参15g、白术15g、山药20g、薏苡仁30g尿蛋白高者,加金樱子12g,芡实15g,益智仁12g;有明显水肿和高血压者,加水蛭1.5g(研成胶囊,早晚分别吞服),化瘀利湿;高血压患者,去川芎,加桑寄生30克,地龙15克;血尿加琥珀3克(早晚研末吞服),白茅根30克;对于小便短赤、小便短涩的患者,加入蟋蟀18g、沉香4.5g(* * *研成胶囊,每次6粒,每日3次)利尿效果较好;血胆固醇高者,加泽泻15g,生山楂20g尿液中加入熟地黄20 g,山茱萸12 g,枸杞15 g,多颗粒,透明管。非蛋白氮、肝酸酐明显升高者,加生大黄10-20g、牡丹皮12g、雪中30g、前火30g,中药汤剂灌肠;呕吐,头晕,病情危重,服药困难,都是由阴浊引起的。而是生大黄10-30g,白花蛇舌草30g,雪中60g,丹参18g,生牡蛎30g等。熬成20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2次,用醒脑静治疗。

注意:人体体液的排泄主要靠脾和肾。脾虚使水难以蒸发凝滞而肿;肾虚不利开合,膀胱气化失常,水湿停滞,形成水肿。水为阴邪,阳是唯一变化的。因此,在慢性肾炎的治疗中,医家一直注重温补脾阳,即所谓的“益火消阴”之法,然而,在长期用这种常规方法治疗慢性肾炎(水肿)中,大多无效。朱总结自己50余年的治疗经验,提出“慢性肾炎是脾肾两虚所致,风、寒、湿、热等邪气是诱因,脏腑、三焦气血失调是发病的病理基础”的学术观点,并在治疗原则上提出了“标本兼治、补泻并举、益气化瘀、通腑泄浊”的十六字方针,并拟就了草案。

“益气化瘀补肾汤”的组方十分严谨,既继承了古代名家温补脾肾的传统用药,又以独特的方式使用了益气化瘀之品。温阳补肾利水益气化瘀相辅相成,旧教新知融于一炉。值得指出的是,在方中很多温性之品中加入苦寒的益母草,既能防止热药过盛,又能增强活血利尿之力,可谓配伍方中的“匠心”。朱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要用益母草利水消肿,必须60-120g(小儿酌情减量),特别是对瘀血阻水或水气病引起的肿胀,更是一大创新。

在慢性肾炎尿毒症期,朱指出:肾虚为本,湿热水毒,浊瘀为标时,不能只治本,不能治标;在治疗肾脏的同时,还需要配合清湿热、利湿、去浊化瘀之品才能逆转。

病人的呕吐、头晕、服药困难,让临床医生很为难。怎样才能保证汤剂进入人体发挥药效?朱提出用煎剂留汤,以求转危为安,在各种疾病的诊疗领域均有借鉴意义。(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