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的“大刀”是什么意思?
-
饲养及其价值:
人工高效规模化饲养技术
目前成熟的人工饲养技术有30多种。
从原产地收集的许多种类的螳螂在树枝、树干、草茎、墙壁或石头上用卵块过冬。一般9月至次年2月可以开始采卵。挑选鸡蛋时,选择蛋块大、表面保护层厚、光泽强、蛋块外无破裂、擦伤、无寄生虫啃食的孔洞的优质健康鸡蛋,切下一段蛋块粘连的枝条,插入盛有少许水的罐子中。孵化鞘内的卵开始孵化前(温度升至20℃前),应做好饲养前的准备工作。
螳螂,一种取食昆虫,是一种捕食性昆虫,喜欢捕捉活体昆虫,尤其是运动中的小昆虫。如果没有活的若虫,很难饲养成功。所以在螳螂卵孵化前,要准备好活的昆虫饲料,如蚜虫、家蝇等。蚜虫繁殖力极强,容易饲养。十字花科植物可提前种在花盆或小塑料床内,出苗后接种蚜虫进行繁殖。其他饲料昆虫包括大蜡螟、玉米螟、菜粉蝶、土元、黄粉虫等。
3岁以后人工配料的螳螂若虫食量大,用有限的活饵很难满足需要。因此,必须准备人工饲料。这里有三种成功的人工饲料配方:
配方1:先将250毫升清水倒入容器中,从中取少量水,将5克酵母片捣碎放入水中溶解,然后将50克蛋黄、20克蜂蜜、20克蔗糖全部倒入,充分搅拌均匀,放入锅中蒸熟,放凉备用。
配方二:将100g新鲜猪肝(其他动物的肝脏也可)洗净切碎成糊状,加入50g蔗糖拌匀备用。
配方三:水100ml,新鲜猪肝40g,蚜虫粉20g,豆粉5g,蔗糖20g,琼脂20g,酵母片1g。
使用上述三种配方时,要十分注意卫生和消毒。配制好的饲料冷却后,可以在冰箱中短时间保存,需要时服用。如果大量饲养,最好根据用量隔天配制。
螳螂的饲养管理有自相残杀的习性,人工饲养螳螂有一定难度。室外养殖用12m× 6m× 2m覆盖,移植矮树和棉花,种在笼子里供螳螂栖息,减少接触机会,避免自相残杀。同时,用人工糊状饲料喂养。山东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用饲料昆虫黄粉虫幼虫和苍蝇喂养螳螂,可以完成生长和产卵。
环境控制,人工反季节栽培,打破休眠,模拟温湿度,人工创造自然条件,每天250瓦红外光,外加紫外光。
收获加工
秋季至第二年春季收获。采收后洗净杂质,用沸水浸泡或蒸煮30-40分钟,杀死卵鞘中的卵,蒸透,晒干或烘干,即得中药桑螵蛸备用或出售。一定要注意杀卵,否则孵化出幼虫后药效降低,质量受影响。
加工:将原虫洗净,用2%-5%的盐溶液拌匀,湿润,蒸2小时,取出,晒干或文火炒。
经济利用
桑螵蛸是具有药用价值的中药,是螳螂昆虫的卵鞘。桑螵蛸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7种磷脂。桑螵蛸具有抗尿频和收敛作用。磷脂可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其他细胞膜的合成。桑螵蛸味甘、咸、温、无毒,归肝、肾经。具有补肾壮阳、固精缩尿的作用。主治遗尿、遗精、大便次数多、肾虚腰痛、神经衰弱,也适用于妇女带下、月经不调。桑螵蛸的市场价格已经达到60-80元/斤。
除桑螵蛸外,螳螂也可入药,即干燥的成年螳螂可入药。螳螂具有滋补强身、补肾益精、镇惊止痉的作用。主治阳痿、遗精、惊风、遗尿、痔疮、神经衰弱。临床应用主要是与其他药物配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生物防治价值螳螂能捕食40多种害虫,如苍蝇、蚊子、蝗虫、苦地瓜、卵、幼虫、裸蛹、成虫等小型昆虫,蝉、飞蝗等大型昆虫。
食用价值螳螂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高蛋白食用昆虫。
观赏价值可以反季节人工栽培,让人们一年四季都能欣赏到螳螂。螳螂也是建造小型动物园和野生昆虫园的好材料。
-
螳螂也叫刀螳螂。
螳螂,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螳螂目昆虫。身体中等或较大,头部呈倒三角形,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部可以自由转动。身体呈黄褐色、灰褐色或绿色。胸部有2对翅膀和3对脚;胸部细长,前脚为1对粗壮的镰刀形捕足,腿关节和胫骨关节上有钩刺,可捕害虫,故为益虫。后脚的底部有一个听觉器官。雌性的饭量、食量、捕捉能力都比雄性大,有时还能吃到雄性。雌虫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产卵,既不在地下也不在植物茎干里,而是在树枝表面。交配后两天,雌性通常脸朝下,先从腹部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依次在上面产卵。泡沫状物质迅速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卵鞘里的中药叫“桑螵蛸”或“桑螵蛸”。第二年初夏,数百只若虫从卵鞘中孵化出来。若虫蜕皮数次,发育成成虫。对于一个不完整的变态来说。常见的中国绿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称“大刀螳螂”,体长约8厘米,绿色或黄褐色;斑节螺体长5 ~ 6.5厘米,呈灰褐色或深褐色。
-
螳螂大刀
刀剑螳螂
英文名:Chinese mantid
属于螳螂目螳螂科螳螂科。
体长70-100 mm,大,全绿色或棕色。头部呈三角形,触角很短。
螳螂目昆虫,俗称螳螂、大刀螳螂、拒斧,是比较古老的昆虫,形态结构与4000万年前的化石螳螂几乎相似。螳螂往往具有拟态性和保护性,有绿叶、枯叶、花或竹节等。螳螂是一种变态的昆虫。鸡蛋叫乌木,桑树产的叫乌木,可以入药。螳螂为肉食性,凶猛好斗,取食范围广,食量大。它捕食农业和森林地区的许多害虫,是许多害虫的天敌。
分布:中国各地。
-
交配中的螳螂
1984年,E.Liske和W.J.Davis两位科学家也在实验室观察了螳螂的交配,但做了一些改进:他们提前给螳螂喂食,调暗灯光,让螳螂尽情享受。人们用摄像机记录下来,而不是观看。结果出乎意料:在三十次交配中,没有一只同类相残。相反,他们第一次记录了螳螂复杂的求偶仪式:雌雄共舞,整个过程短则10分钟,长则两个小时。Risk和Davis认为,之前人们在实验室频繁观察到螳螂吃老公的原因之一是,在直接观察的情况下,失去“隐私”的螳螂没有机会举行求偶仪式,这可以消除雌螳螂的恶意,是雄螳螂成功交配的必要条件。还有一个原因是实验室里喂养的螳螂经常饿,母螳螂饿了就把老公当美味。为了证明这个道理,Riske和Davis在1987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发现,那些处于高度饥饿状态的雌性螳螂(它们已经饿了5到11天)跳到雄性螳螂身上抢着吃,完全没有交媾的意思。中度饥饿(饥饿3至5天)的雌性螳螂会进行交配,但会在交配期间或之后试图吃掉她的配偶。而那些不饿的雌性不想吃掉它们的配偶。可见,母螳螂吃老公的主要动机是因为饥饿。但是在野外,并不是所有的雌性都能吃到肚子,所以吃老公还是有可能的。1992年,S.E.Lawrence在葡萄牙对欧洲螳螂的交配行为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野外研究。他观察到的螳螂交配现象中,约有31%发生了吃老公行为。在野外,雌螳螂可能是适度饥饿。吃了公螳螂确实对螳螂的后代有益。1988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吃配偶的雌性螳螂的后代数量比不吃配偶的多20%。里斯克和戴维斯也承认,欧洲螳螂吃老公的现象可能远比其他螳螂普遍,他们给螳螂起了恶名。然而,很明显,公螳螂并没有被心甘情愿地吃掉。
大约两年前,美国出版了一本名为《性与死亡:生物哲学导论》的高级教科书。这本书介绍和讨论的是“进化”、“基因”等非常专业的生物哲学问题,与性和死亡无关。为什么用这样的题目?作者解释说“因为这个话题很有趣”“生物界很奇妙,很古怪,至少比我们能想象的更古怪。”其实作者可以说得更明白一点:因为性和死亡是生物学中永恒的主题,就像爱情和死亡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一样。
无性生物通过不断分裂可以永生,但有性生物会死亡。性是对死亡的反抗,是新生活的开始。这两种对立的力量有时会奇怪地结合在一起。例如,所谓的“性同类相食”有时可以在蛛形纲动物和昆虫中观察到,即在交配前后,甚至在交配过程中,雌性吃掉交配的雄性。最著名的例子当然是螳螂。第一次描写女螳螂杀夫,出现在1658出版的德文著作中。1886年,一位美国昆虫学家向《科学》杂志报道了他在实验室看到的奇怪一幕,雌螳螂在交配前吃掉了雄螳螂的头,但无头的雄螳螂仍然设法完成了交配,这可能是第一份关于这一现象的科学文献。后来,法布尔还在《昆虫》中描述了螳螂杀死丈夫的情景:
“然而,事实上,螳螂甚至有吃掉丈夫的习惯。这真是太神奇了!雌螳螂在吃丈夫的时候,会先咬丈夫的头和脖子,然后一点一点吃掉。最后,只剩下她丈夫的两个薄薄的翅膀。这真是难以置信。”从这个描述中,我们不知道法布尔是亲眼所见,还是只是在转述一个公认的事实。无论如何,随着昆虫的流行,雌螳螂“杀夫”(或者更准确地说,“吃夫”)的恶名和雄螳螂“殉情”的美名尽人皆知。生物学家甚至试图论证“吃老公”的合理性。
有人说,雌螳螂产卵需要大量的能量,而雄螳螂的肉是极好的能量来源。被斩首的雄性螳螂可以交配,这一点已经被实验证实,因为控制交配的神经不在头部,而在腹部。而且,由于一些神经抑制中枢位于头部,吃了头部会有助于增强男性的性能力。雄螳螂很难不死。
但是,很少有人在野外观察过母螳螂吃老公。我们说的螳螂是昆虫的一大类(螳螂目,昆虫纲下的一个目)的总称,包括1500多种形态各异、生态各异的螳螂。大多数种类的螳螂都没有被观察到吃掉它们的丈夫。这一声誉主要归功于两种广泛分布的螳螂:中国的中国大螳螂和欧洲的宗教螳螂。
然而,研究人员报道的吃老公现象是在实验室里观察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受到惊吓的动物通常会表现异常。自然状态下真的是这样吗?这真的是与繁殖有关的食人行为,还是纯粹为了填饱肚子的食人行为?没有人否认螳螂确实会自相残杀,小很多的公螳螂很容易成为母螳螂的牺牲品。问题是这是否有生殖意义。
同名电影:螳螂
又名少林螳螂/唐郎。
导演:刘家良
主演:姜大卫/黄杏秀/刘家辉/李丽丽
发布年份:1978
语言:普通话
Imdb链接:tt0078360
摘要...
武术大师刘家良大师执导了另一部功夫作品《螳螂拳》,梁家辉、黄杏秀、李丽丽、姜大卫坐在观众席上表演,为观众献上了一场惟妙惟肖的“螳螂拳”!
这个故事以清朝为背景。清官之子冯伟(姜大卫饰)为了寻找天加叛乱的证据,与孙女知止(黄杏秀饰)见面。知止为了掩护冯伟,最后死在田老的拳头下。冯伟死里逃生,创造了螳螂拳的复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