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简介
2英文参考五味[中医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甜味、酸味、苦味、辣味和咸味[265438+20世纪英汉英双向词典]
3五味概述:1。中医术语;2.《黄帝内经·灵枢》书名。
五味(五味[1])是中医术语。即辛、甜、酸、苦、咸、淡、涩等功能性药材[2][1]。味道不同的药物效果也不同[2]。辛味可散,酸味可涩,甜味可补缓,苦味可泻燥,咸味可软坚[2]。人们认为药物的不同味道与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2]。例如,辛辣的含有挥发油,酸味的含有有机酸,甜味的含有糖,苦味的可能含有生物碱、苷类或苦味[2]。此外还有淡淡的味道,因其药味不明显,前人将其附甘,故又称为“五味”
4.1五味入五味,简称“五入”(见《黄帝内经》“解五气”)。五味入胃,各有所喜的脏腑,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甜入脾。“五味入”与临床药物治疗有关。
4.2五味忌口。五味禁简称(见《黄帝内经·苏文·玄冥五气篇》)。“禁”就是回避和忌讳。因为五味属于五脏,而且五味的性质有偏差,容易致病,所以一定要禁。辛味好散气,但性占主导,吃多耗气,所以气病不宜吃太多辛味。咸味好分血,但吃多了血液会凝固,所以血液病不宜多吃咸味。苦味善走骨,因能助心运行水液,故又称“渎神宫”(见《黄帝内经·苏文灵兰秘书上》)。三焦的神圣功能是与许多器官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尤其是肾、脾和肺。比如这些脏的功能失调,会使三焦不合理,引起肿胀,小便不利。
4.3五味的药理五味主要是通过人的味觉器官来识别的。不过也是根据临床治疗效果来确定的。比如虎骨、蜈蚣有祛风除湿的功效,其味确定为辛辣。有滋补作用的算甘,有发表作用的算辛。最近有人提出,五味是中药的固有属性,是其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
5《黄帝内经·灵枢》五味五味是《黄帝内经·灵枢》的书名,主要论述吃五味,取其所喜五脏,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甜味入脾,咸味入肾[2]。五味属于每天吃的五粮五果五畜五菜[2]。本文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解释五味与五脏疾病的关系,故名[2]。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