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也会伤肝吗?

谈中药的肝毒性(本人原创,禁止抄袭)中药在各种肝病的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有时可产生一定的肝毒性,影响了中药在肝病治疗中的使用,因而受到西医的质疑甚至完全否定。因此,本文愿意对中药的肝毒性进行深入的分析。1,中药肝毒性原因分析,使用不当是中药肝毒性的主要原因。“毒品在三个方面有毒”。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每种药都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关键看用的是否得当。中药的毒性是从中医的角度,也就是中医的偏见。中医治疗疾病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病理偏性。中医把所有药物的性质分为寒、热、温、凉四种。冷与凉属于同一范畴,只是程度不同。同理,热和温度也是一样的。而且所有的疾病也可以分为寒热。中医治病的最高纲领是“寒者热,热者寒”,就这么简单。最后,人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就不会生病,就会健康。只要临床辨证准确,即分析正确,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就不会出现毒副作用,即使使用毒性非常高的药物。例如,砷可以治疗白血病和顽固性哮喘。从西医的角度来说,就是砒霜中砷的作用。从中医的角度,认为砒霜性热,可以治疗重感冒。如果疾病性质不属于重感冒,肯定会死人。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中药桂枝,没有毒性,属于比较平和的中药。但古人反复强调“桂枝会吞,杨会杀”。因为桂枝也属于温性,如果用于热病,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而死亡。综上所述,中药使用是否存在不良反应,主要看是否应用得当,而不是单纯由药物的成分决定。历代名医对有毒中药的态度是“有病就当病治,没病就当人治”,可谓言简意赅。西药也有很多毒副作用,往往比中药更明显。临床上关键是看用的是否得当。比如维生素C如果摄入超过人体需要量,也会导致中毒,更不用说其他药物了。现在西医很多同志对中医有歧视态度,尤其是治疗肝病的医生。他们总说中药有毒,会造成肝损伤。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中药的毒性机理。这是对中医的盲目敌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2、常见的中药肝损伤分析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一些因服用中药而导致肝损伤的病例。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药的错,是医生的错。简要分析如下:(1)皮肤病所致肝损害的治疗: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很多银屑病或湿疹患者在服用中药后出现肝损伤甚至肝衰竭。原因是什么?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问是什么:脉绝,入藏即死,入朝即复?”老师说:如果不是为了一种病,所有的病都是自然的。比如浸疮可以从口腔到四肢治疗,但不能从四肢到入口治疗;在外得病者可治,入者必死。“张仲景以湿疹(浸疮)为例,说明许多皮肤病最初是由于六腑的湿热毒在皮肤上发散而引起的。医生要采用清六腑、压毒的方法,使毒素从六腑排出。但很多中医不懂这个道理,用了很多苦寒药,使六腑之毒排不出来,而归五脏。”入藏则亡,入府则复。“因此,一些皮肤病患者服用中药后会出现严重的肝损伤,甚至死亡。这都是庸医不好好读经的错,导致抹黑整个中医,被无知的西医当作攻击中医的借口。⑵临床上服用何首乌引起的肝损害也很常见。何首乌可分为制何首乌和生何首乌。这两种功能完全不同。临床常用的制首乌,有“滋补肝肾,乌发”之功,故称何首乌。其肝毒性成分在加工过程中已被破坏,因此是安全的。生何首乌具有一定的肝毒性,主要作用是“解毒通便”,其毒性在历代本草著作中均有明确记载。目前,生何首乌中毒的临床病例主要有以下原因。有人到山区旅游,购买当地农民出售的未经加工的生何首乌作为滋补肝肾的保健品,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服用。已有中毒案例报道。这种情况属于无知。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庸医利用生何首乌的通便作用,长期给患者服用,作为泻药或减肥。这种情况是无知和不道德的。第三种情况是一些小药厂生产的中成药工艺不严格,用生何首乌作为更贵的炮制何首乌,无知且无法无天。当然还有服用其他中药引起的肝损害,大多类似于以上两种情况。3.治疗肝病的中药的肝损害理论上,治疗肝病的中药应该是绝不会有肝毒性的,但是由于医生的滥用,往往会出现一些肝损害的情况。我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1)民间偏方迷信:很多患者得了肝病,不去找正规医院的医生,只是服用道听途说的所谓民间偏方。肝病加重甚至死亡的案例不在少数,不胜枚举。⑵庸医不用刀杀人。有些所谓的中医不注重经典学习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理论不过关。他们在临床上认寒为热,认虚为真,不对症,有不良反应,往往不足为奇。另外,一些西医,本身不懂中医,开中药,主要是中成药,往往会导致很多不良反应。(3)贪医导致人们误以为道德是别人的。为了个人的不可告人的利益,不管药物是否对症,不仅浪费了患者的金钱,还加重了患者的病情。这些人已经失去了基本的医德,他们的行为已经变得不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