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王耀,第一位奠定胡庆余堂初心的阿达玉修初。

同治年底,胡雪岩决定在杭州开药店。关于店名,他已经和母亲商量好了,命名为清玉堂,全称是“胡清玉堂薛稷国药一号”。地址在吴山脚下的清河坊,是杭州药品聚集的地方。他专门请了江南园林建筑师来设计药房的布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需要找一个“阿达先生”(总经理),能让他非常感兴趣,从药物研发、生产到管理,做一个全面的规划。胡老板的方案一出来,马上就有人来应聘。新人都是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方面的专家,精明能干,为胡老板药店的未来绘制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一个说,按照他的计划,精打细算,两年之内,可以赚十万两银子。另一个说按照他的想法,稳扎稳打,打好基础,先买单,再盈利,长线钓大鱼。三五年之内,赚个二三十万不成问题。胡老板只是点点头,然后礼貌地送了他们一份奖励,委婉地婉言谢绝。过了好多天,阿大先生还是没有着落,别人都在暗暗担心胡老板,想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一天,胡先生在客厅里迎来了另一位候选人。新人自称余秀初,现为松江程雨恬医药公司经理(经理兼股东)。在这个郁秀的开始,有一个很好的药房没有照顾它,但他愿意在这里成为阿达先生。原因是什么?

原来余秀初经营的余天成堂也是松江有名的药店。早年,他的爷爷,那个游园的,靠卖野菜咸菜挣的银盘来到店里。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78年),改名于天成堂,又由从宗族中招募有识之士重新开业,几十年来生意兴隆。余秀初是园主的孙子。他既聪明又勤奋。他以学生身份进入药房,虚心向师傅学习。经过多年的研究,他不仅掌握了各种药材的性能和加工工艺,还掌握了从作坊到店铺的各种事务,尤其是经营药店的方式。余秀初接手店铺后不久,药店如日中天,让余天成堂成为松江医药界的翘楚。余秀初想做一个大余天成店,但又觉得自己有心无力。本来店里的股东(多为俞氏宗亲)急功近利,经常在店务上掣肘俞秀初,阻碍了店铺的跨越式发展。这时他看到了胡雪岩招聘阿达先生的信息,想应聘。名义上是为了争取胡老板的钱开店,但实际上第一次看到胡雪岩是大清商界的领军人物,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前卫。如果他能在胡老板手下工作,依靠他的东风,就能实现他发展中医的宏愿。

胡雪岩早就听说过余秀初,并有好感。我今天见到他时,自然全神贯注地听他的实施计划。只听余秀初说:“开药店和开其他店是一样的。只要熟悉业务,做好各方面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就能赚钱。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开药店做药是为了人的生命健康。人命关天。好药可以治病救人,假药会害死人。每家药店门口都写着道地药材,但不是每家都能做到。关东人参来自山海关外的长白山,党参来自山西,藏红花隔年采自西藏。麝香当马前卒,鹿茸当血尖。这些道地药材是普通药店买不到的。你有帮助世界的雄心壮志,你能真正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着想,你打算做药,卖真药。只有在药品质量上优于他人,获得了普罗大众的认可和市场的信誉,才能打响胡老板的品牌。知道自己要做药,首先要千方百计把药做好。你不能总是用利润第一的标准来评价我。余秀初提出,经营医药行业的人要把“仁”放在第一位,不能为蝇头小利斤斤计较。这样,上帝会报答你的。不然多开典当行和银行更容易赚钱。胡雪岩听了余秀初的话,觉得句句有理,与他经营药店的理念不谋而合。他立即作出决定,在毓秀初聘了胡庆余的堂主阿达先生。

余秀初成为胡庆余堂的第一任阿达先生,帮助胡老板制定店内严格的规章制度。在余天成,他反复向员工强调,治病救人的药不能马虎,一定要货真价实,不能有半点瑕疵。现在就来这里,和胡老板一起共同制定胡庆余堂“真采购,精修复”的店面经营原则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定价”的店面经营宗旨。胡雪岩亲笔写下“凡百货贸易严禁作弊,医药业生死攸关,尤不可作弊”,并做了告示板制止作弊。面对店里的员工,他告诫大家,人的生命安全一定是最重要的,要实实在在地做好药,千万不能坑害百姓。

有一个治疗癫狂的“狂龙虎丸”药方,里面含有多种中药和砒石等剧毒药物。为了使所有药物充分混合均匀,避免药物中毒,于秀初规定,工艺中所有药物必须碾成极细的粉末,用最细的网筛过筛,待毒药与其他药物充分混合后,用木棒在粉片上写下“龙虎”二字,反复999次。制作前,车间所有门窗都要用木板封好,防止有毒药物外流。其他药品的生产也有类似的要求,以减少药品生产中的事故,提高药品质量。有一年初夏,一群香客从巫山下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帮助了一个年轻人,来到店里休息。店员热情地招呼他们坐下喝茶。这个年轻人正在疯狂地玩耍。店员关切地询问着小伙子的情况,有人把店员拉过来,小声询问小伙子的情况。小伙子家里本来就有钱,自己考上了秀才。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官员。两年前,父亲出了意外的官司,丢了官职,自杀了。去年家里又发生了一场火灾,造成了很大的财产损失,妈妈也生病了,家庭一落千丈。从小订的婚,女方家也借口退了。小伙子性格内向,受不了这一系列打击,就火了。村民们经常出于同情帮助他们的家人。碰巧今天胡老板和余秀初在店里有个座谈。胡老板商量后很同情,主动提出给小伙子送药,帮他治病。临走前,胡先生给每个村民发了一袋防暑沙药,并委托村民交给小伙子的母亲一笔生活费。每个人都感激胡先生。余秀初让小伙子留在他家,帮他治病。俞秀初夫人在家照顾照顾他,还有人服侍他生活。小伙子吃了一年多的“狂龙虎丸”,基本痊愈,后来当了老师。这种不治之症在当时很难治疗,所有的医生都被拒之门外,但胡雪岩和余秀初还是接受了病人,并邀请名医坐在教室里会诊。而且为了给病人治病,他们专门组织店员研制了十多天的对症药物“龙虎丸”,终于治好了小伙子的疯病。为了给这个病人治病,胡庆余堂做了亏本生意,但胡庆余堂并没有因此而损失什么,反而店铺的口碑蒸蒸日上。当年湖州一带瘟疫兴起,胡雪岩就派一个人到水陆码头等要道,给百姓免费送药三年。商店里的员工对胡慷慨赠送的药品感到迷惑不解。经理余秀初笑着说:“没错,就是仁!”

胡庆余堂高挂的“真价”牌匾同样醒目。“真价不平等”作为一个成语,来源于韩康卖药的故事。相传中国古代有个叫韩康的人,精通医术,以采药卖药为生。那时候卖药的往往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所以顾客也讨价还价,争论不休。但是韩康卖的是正品药材,但是不允许顾客砍价。奇怪的是,吃了韩康的药的病人,往往病都好了,于是“真价”就传开了。同样,胡庆余堂坚持“真价”也有自己的道理。胡庆余堂刚开业那年的冬天,本该是药店销售的旺季,但胡庆余堂的营业额却下降了。店里的店员说:“胡庆余堂的老对手叶忠德堂在低价竞争,其他药店也在低价销售。胡庆余堂也用这种方法比赛吗?”胡雪岩和余秀初听后都笑了,讲了韩康“真价”的故事,安慰店里的伙计们说:“你们放心,顾客心里有杆秤,我们还是以真取胜”。果然低价竞争的药店不值钱,但是胡庆余堂顾客盈门。从此,“真价”的牌匾高挂在胡庆余堂的营业厅上。反过来,“真价不对等”可以解读为“价格不真实”,提醒消费者不要被所谓的“拆价、血价、跳价”所迷惑,尤其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药品。

药品质量是经营药店的关键。胡庆余堂不仅严把药物原料关,保证药材来源正品、正宗,而且在药材加工处理上更注重“精”。“修”,即加工准备,一丝不苟。“生药材”入药时,大黄去皮,杏仁尖,莲子去核,麦冬去核,麻黄打结,肉桂去皮,五倍子去毛等。,保证中药色、香、味、疗效的独特性。“准备”是指对“原料”的每一道加工工艺如漂、煎、煮、煮等。精心炮制,加工成丸、散、膏、丹、酒等。严格按照医学要求。方子紫金丹是胡庆余堂从南宋太平惠民和记药局继承下来的重要药物。其方剂由玉玉良、紫应时、赤石脂、赭石、乳香、五灵脂、没药、朱砂八味药组成,具有健脾补肾、固冲安神的作用。余秀初对紫金丹的生产工艺做了严格的规定,但医生多次反映治疗效果不理想。余秀初仔细检查后发现,药方中的朱砂是汞的化合物,容易与炮制工具中的铜锅铲发生反应,炮制后疗效会降低。我们怎样才能两全其美呢?余秀初和胡老板讨论此事时,胡老板说:“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铜锅铲不好用,还是用银锅铲吧。”为了保证紫金丹的疗效不会丧失,胡雪岩不惜重金,花了133克黄金和1835克白银,打造了一套银锅金铲,专门用来加工朱砂。朱砂经过这样的炮制后,胡庆余堂的“方子紫金丹”疗效大增。胡庆余堂的名气很快就赶上了广州的陈李济、北京的同仁堂和其他老字号药店。后来成了北方同仁堂,南方庆余堂的名牌。100多年来,胡庆余堂几经变迁,但这套银壶金铲一直保存至今,成为特别有意义的历史文物。

胡庆余堂国药时号。成立后,胡先生邀请了省内外多位名医和中药商人研究经营规模和经营方针。当时中国的医药行业分为药号、药店和商店,其中药号范围最大,直接从产地进货,卖给药店。店铺的资金有限,只能从零省的药店购买药材。胡雪岩求教时,许多人认为药号可靠,不必冒险。但是,余秀初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他主张建立集药厂、药品品牌、药店、零售点于一体的大型企业,以自制药品为主。前几年他先赔钱,后来赚的钱少了,等品牌做起来后才赚大钱。这个建议很符合胡雪岩的初衷:“要经营,就要经营一个像北京同仁堂一样气派的药店,成为江南最大的药店。”

由于胡庆余堂对自己经销的药品质量精益求精,“采购真实,修复精细”,因此,成功推出了一大批名牌药品。今天走进杭州胡庆余堂旧址,走廊的墙上挂着一长串黑底金字的药丸牌。这些都是胡庆余堂的名牌产品,包括诸葛邢俊散、虎皮温胆丸、八宝红领丹、沉香苏合丸、外科六神丸、安宫牛黄丸、十全大补丸、大补全禄丸、黑底金字小儿回春丸*。胡庆余堂虽然创立于封建社会,但其管理方法依然高明。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胡庆余堂的管理方法当然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