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马-紫龙地层划分
江孜地区有上侏罗统梅玮组和下白垩统甲布拉组的层型剖面,其中甲布拉剖面是研究江孜中生代地层的经典剖面。浪卡子地区海相侏罗-白垩系界线地层主要发育在杨茁雍错南部。此前在江孜、羊卓雍地区的工作主要有:西藏煤田地质队(1957)、等人(1962)、杨遵义等人(1964)、王等人(1976、1980)。自王(1976)以来,江孜地区海相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划分方案基本一致,即划分为上侏罗统梅玮组和下白垩统甲布拉组,羊卓雍地区有一套火山岩,使地层划分有所不同。根据该地区前人的工作,通过近期的地质调查和研究,本书认为康马-紫龙地层划分可分为梅玮组、桑秀组和甲布拉组(表3.2)。
梅玮集团(J3w)
上侏罗统组是由王等人(1980)在江孜县乡首次建立的。当时的地层以化石时代为依据,上侏罗统称为“梅玮组”,在地层剖面上没有下限。但梅玮组下部原定义为应时砂岩,上部为黑色页岩夹“晚侏罗世”化石,与黑色页岩夹“早白垩世”化石的岩性一致。由于不同学者对喜马拉雅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化石的认识不一致,“梅玮组”和“甲布拉组”的界线一直模糊不清。西藏自治区地矿局(1983)也根据这一标准划分了梅玮组和甲布拉组。此外,梅玮组的空间相变较大,许多地区的梅玮组实际上包括了哲拉组(J2-3z)和甲布拉组(K1j)的下部。此次将梅玮组限定为一套以灰白色厚-巨厚应时砂岩为主体的岩石组合,使其成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并作为区域指示层。梅玮组位于浪卡子和江孜地区,由一套浅灰色厚层状粗、细粒应时砂岩组成,西部逐渐过渡到应时砂岩夹深灰色砂质页岩,最大厚度约130m。在浪卡子和江孜地区,砂岩成分简单,分选良好,一般有交错层理,属于海岸相;在Gyangzgara附近,有巨大的不规则山形浪痕,是风暴流的产物。在本区梅玮组中,固体化石很少,还有少量菊石,如Haplophylloceras sp。和喜马拉雅山物种。发现于粉砂质页岩中。
3.2.2.2甲布拉组(K1j)
西藏煤田地质队(1957)在江孜县甲布拉北沟发现了“上甲布拉岩系”和“下甲布拉岩系”两个名称。本义指以灰黑色页岩为主,含较多硅质和钙质的地层,厚度约1382m
孙云铸等人(1962)将其更名为“加蓬台阶”。杨遵义等人(1964)正式命名为“嘎布拉组”。王等人(1976)对其重新定义,更名为“加布拉群”。西藏区域调度队(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83)和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3)遵循王等人(1976)的定义,对两个组的界限稍作修改。西藏自治区岩石地层学(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7)用“甲布拉组”这个名称,相当于原来的定义。
表3.2藏南江孜和羊卓雍错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划分
甲布拉组仅分布在岗巴-多庆错以北,主要出露于江孜-旺丹-比赛区一线和嘎拉-库马一带。岩性主要为黑色页岩和硅质泥页岩夹石灰岩和砂岩,下部含有大量粉砂质、硅质和石灰岩团块和结核。有坍陷堆积和浊流沉积。
该组下部化石丰富,产出钙质超微化石、菊石、箭石、腹足类和双壳类,上部产出少量钙质超微化石、箭石、菊石和双壳类。与下伏梅玮组厚层块状应时砂岩和上覆宗卓组富含大量岩石的灰色钙质、硅质页岩呈整体接触(具水下侵蚀和冲刷面)。
钙质超微化石----斯比托尼亚、长圆钙质超微化石----斯比托尼亚、斯比托尼亚、斯比托尼亚、斯比托尼亚、斯比托尼亚、斯比托尼亚、斯比托尼亚、斯比托尼亚、斯比托尼亚、斯比托尼亚Calliptychoceras sp .、丽珠水母、丽珠水母、新单倍藻。、金凤蝶、苏眉蝶。,瑟曼尼亚种。,萨拉希内拉菌。,基利亚内氏菌。,Kilianella cf. leptosoma,Blanfordiceras celebrator,Blanfordiceras sp .印度斯匹茨藻。,Eulytoceras sp .,拟天牛属。棘豆藻。,贝氏藻属,,Douvilleiceras参比mammilatum,Neocomites参比neocomiensis,N. sp .,假尾藻属。,新经济学家。,Subthurmannia sp .喜马拉雅山物种。大胃螺、大胃螺、大胃螺、大胃螺、大胃螺;双壳贝;多齿腕足动物;;腹足类:灰绿螺;;箭石贝莱、细叶贝莱、细叶贝莱、长叶贝莱、中华贝莱、夹布贝莱、细叶贝莱、盲蝽贝莱、西藏贝莱、马鞭草贝莱等。
区域上,甲布拉组主要分布在浪卡子-中坝地区,东起羊卓雍错,西至札达县香扎。主要为一套黑色页岩、硅质泥质页岩夹灰岩、砂岩,属于深水碎屑岩和钙质复理石沉积。在江孜东北部的梅玮等地,甲布拉组下部夹有枕状安山岩玄武岩和中薄层灰岩,呈层状分布。在羊卓雍错地区,该组下部还含有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凝灰质砂岩等。、砂岩、砂砾岩、含砾硅质灰岩等。,厚度约为1215 m,火山岩的广泛存在表明该时期邻近地区有火山活动。从西部到仲巴县巴巴扎东,甲布拉组为一套应时砂岩、钙质页岩夹灰岩、硅质岩、玄武岩,厚度大于4100 m,碎屑成分增多。直至札达县香扎一带,甲布拉组主要由灰绿色-紫红色粉砂岩和页岩夹海绿石砂岩组成,厚度约500米..
3.2.2.3桑秀组(K1s)
桑秀组由王乃文、刘桂芳和陈国明于1983年命名。命名路段位于桑秀山(e 91 07’;′;n28 05’),参考剖面位于浪卡子县公伯科学(隆布学)遗址-舍让格山-八九塘(E90 00’);北纬28度06分).王乃文和西藏综合普查大队成立了当时的玉郎白家小组。该团包括三个团,从下到上依次为卡东团、桑秀团、日摩和团。其中,桑秀组是指一套主要岩性为碎屑岩夹火山岩的地层组合,相当于原甲布拉组底部的一段岩性。其本意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灰色、蓝灰色粗粒安山岩(局部为英安岩)夹灰色硅质页岩,厚50m;上段为灰色、灰绿色粉砂质页岩夹薄砂岩,富含菊石动物群,厚150m。该组底部与下伏卡东组顶部的灰色粉砂质和钙质页岩整体接触,厚度为200米。在卡东村西部,有丰富的菊石化石Haplophylloceras aff。红毛蕨属,红毛蕨属,外来蝶类,黄粉虫属,新孔虫属。hystricoidum、Calliptychoceras walkeri、calliptychus、C. constrictus、Thurmanniceras kingi、Sarasinella nagarzensis、Neocomites theodorji、N. montanus、N. indomontanus、Kilianella cf. sublaevis、K. roubaudi、Olcostephanus cf. sublaevis、Valanginites xizangensis等。在浪卡子县林西段桑秀组页岩中发现Calcicalathina oblongata、Speetonia colligata、重氮石、Polycostella senaria、Watznaueria barnesae等钙质超微化石。
桑秀组主要分布在浪卡子县长寿乡、公博学区和绒多区。岩性相对稳定,为火山喷发的正常浅海相沉积,厚度200 ~ 250米,区域上与下伏卡东组为整体接触。
王乃文(1983)对羊卓雍错地区中生代地层作了系统的报道,并在其新建的卡东组和桑秀组之间划上了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陕西省区域地质调查队(1994)将卡东组上段和桑秀组下段重新组合为新的桑秀组。安徽省地质调查院(2004)将王乃文定义的桑秀组和卡东组顶部地层全部包括在内。
该书认为,如果不考虑该火山岩层,江孜和浪卡子地区的梅玮组和甲布拉组虽然有一些相变,但可以直接对比,梅玮组和甲布拉组的定义是相同的。根据浪卡子地区大套火山岩地层的发育特征,这套在梅玮组砂岩之上有大量火山夹层的火山-沉积地层可以以桑秀组为代表。新定义的桑秀组下部为黑色页岩,与下伏的梅玮组砂岩为一体。上部为沉积-火山岩层,火山岩与上覆甲布拉组砾石粉砂岩、页岩直接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