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藤简介

目录1拼音2茄科白毛藤或白毛藤全草。中药词典2.1白毛藤别名。2.2来源与产地2.3性味2.4功能主治2.5化学成分2.6药理作用3白毛藤。马兜铃的根或全草中药大辞典3.1马兜铃别名3.2来源与产地3.3性味与归经3.4功能主治3.5马兜铃用法与用量3.6化学成分3.7药理作用4茄科白毛藤全草。白毛藤词典。4.1产地4.2拼音名称4.3白毛藤别名。4.4产地4.5原形4.6产地分布4.7性状4.8化学成分4.9药理作用4.10性味4 .11功能主治4.12白毛藤用法用量。4.13注4.14附件4.15白毛藤的临床应用。4.16备注4.17摘录5篇参考文献。附:1处方使用中药白毛藤2中成药使用中药白毛藤3古籍中的白毛藤1拼音bái máo téng。

茄科植物白毛藤的全草。或者白毛藤。中药白毛藤词典。是中药的名称,来源于赵卿薛凯的《百草镜》[1]。

2.1雪莲别名舒羊泉、排风藤、雪莲、葫芦草[1]。

2.2来源和产地白毛藤的全草。或茄科杜氏羊角草[1]。前者分布于甘肃、陕西、河南、山东及长江以南地区。后者分布在云南和四川[1]。

2.3苦凉[1]。

2.4功能: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抗癌[1]。

①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咳嗽、黄疸型肝炎、胆囊炎、风疹、肾炎水肿、血淋、白带、肺癌[1]。煎煮:9 ~ 15g(鲜15 ~ 30g) [1]。

②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浸泡酒衣,夯实[1]。

③治疗痈疖,煎服,捣固;中耳炎,捣汁滴耳[1]。

2.5白毛藤的化学成分。含有β-羟基甾体生物碱苷,在动物实验中具有抗肿瘤作用[1]。白毛藤含有多种生物碱,如澳洲茄胺、蜀羊泉胺[1]。

2.6药理作用白毛藤(和红枣)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生物反应[1]。β-龙葵碱对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1]。

3马兜铃科植物毛马兜铃的根或全草中药大辞典白毛藤。是一个中药学名称,出自《江苏省植物药材志》,是《植物名称考证》[1]中记载的寻草风的别名。

3.1雪莲别名:巡骨风、清骨风、白面风、雪莲、木香、白花蛇舌草[2]。

3.2来源与产地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根茎或全草[2]。所在地:江苏、河南、江西等地[2]。

3.3性味苦、苦、平[2]。入肝经[2]。

3.4功能主要用于祛风除湿、活血止痛[2]。主治:风湿痹痛、四肢麻木、肌肉挛缩、跌打损伤、腹痛疝痛[2]。

3.5白毛藤的用法用量:9 ~ 15g [2]。

3.6化学成分本品含马兜铃酸a和d、Mollislactone、马兜铃内酯、生物碱、挥发油、内酯等。[2].

3.7白毛藤的药理作用。挥发油和总生物碱对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的预防作用[2]。散剂和汤剂对小鼠艾氏腹水瘤有抑制作用[2]。该汤剂在体外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2]。

茄科全草白毛藤*字典龙葵4.1来源《百草镜》

4.2拼音姓名Ténɡ

4.3白毛藤的别名。(尔雅)、舒羊泉、谷菜(本经)、桂木草(郭璞《尔雅注》)、白草(别录)、排风、穆白(本草学)、桂木菜(武志)、天龙。金线龟草、葫芦草(福建民间草药)、海风藤(江西民间草药)、老人毛(江西中药)、红道士、毛和尚(浙江民间草药)、野猫耳(四川中药年鉴)、红藤、羊耳、毛尖、毛龟、毛燕。

4.4来源为茄科植物白毛藤的全草。一般5-6月或9-165438+10月割全草,洗净晾干。

4.5原始形式的多年生藤蔓亚灌木。茎长5米,基部木质化,上部长满草,有细毛。叶互生;上部叶多为戟形3裂或羽状浅裂;下部叶长方形或椭圆形,基部心形,先端尖,全缘长4 ~ 9厘米,宽2 ~ 5厘米,上部鲜绿色,下部浅色,两侧散生细毛,沿叶脉密集;叶柄长2 ~ 3.5厘米,有细毛。聚伞花序生于分枝顶端或侧生叶对生;枝、花梗和花密被长柔毛,花梗纤细;花萼漏斗状,萼片5,卵形;花冠白色,裂片5,从基部向下反折,长5 ~ 6毫米,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顶端尖;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的口部,花丝短而平。基部合生;雌蕊1,子房椭圆形,花柱细长,柱头半球形。浆果卵球形,先绿色,后红色至黑色,直径6 ~ 10 mm,种子白色,扁圆形。花期:9月~ 65438+10月。结果期为11月。

4.6栖息地分布野生于路边、山野或灌木丛中。分布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地点:江浙。安徽等地。

4.7干茎,圆柱形,直径约2 ~ 7毫米,外观黄绿色至暗褐色,密被灰毛。在较粗的茎上,毛很少或没有,有纵向的皱纹和光泽;硬而脆,切面呈浅绿色,纤维状,中间中空。叶片皱缩卷曲,密被毛,叶柄长约1 ~ 2 cm。有些有淡黄色到暗红色的果实。最好是干、嫩、绿、无籽、无杂草的。

4.8白毛藤的化学成分。含有生物碱,千年老心的茎中含有甾体生物碱,包括番茄烯胺、澳洲茄胺和舒羊泉碱。叶片中还含有较多的α-龙葵碱和β-龙葵碱,较少的龙葵碱和微量龙葵碱。主要生物碱为舒阳泉碱或番茄红素;β-龙葵碱对小鼠肉瘤180有抗肿瘤作用。

也有报道从叶中分离出一种甾体生物碱苷,水解后得到番茄烯胺,以及其脱氢化合物番茄3,5二烯胺和少量的薯蓣皂苷元。叶中还含有维生素C 149.4 ~ 173.2 mg%。

花序含有较多的甾体皂甙,主要是剑麻皂甙元和詹姆索奈德,两者都有抗真菌作用。

此外,在该植物的地上部分还发现了α,β和γ蜀羊泉胺,γ茄碱和硫代皂甙元。根中含有15α羟基蜀羊泉碱、15α羟基澳洲茄胺、15α羟基番茄胺和15α羟基番茄烯胺。

这种千年不腐的果子的成分可以参考《苦茄子》一文。

4.9白毛藤的药理作用。抗肿瘤作用:舒羊泉和大枣按1: 1的比例混合制成汤剂和糖浆,对小鼠艾氏腹水癌和梭形细胞肉洞的实体型和腹水型均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对宫颈癌有效,但重复率低。此外,使用40,80,120g/kg当量生药。无一对小鼠梭形细胞石棺、艾氏腹水癌和肉瘤180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但醇提物对小鼠肌肉跛行180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为β-龙葵碱。

4.10性味苦寒。

①经典:“味苦,微寒。”

②别录:“无毒。”

③福建民间草药:“微苦,性平。”

4.11具有清热利湿、祛风解毒的作用。治疗疟疾、黄疸、水肿、淋病、风湿性关节痛、丹毒和疔疮。

(1)经典:“主头秃,疮热,疥癣。”

(2)陶弘景:“把树叶当汤喝,很累。”

③《本草补遗》:“主症为发热、风疹、丹毒、疟疾、寒热、小儿发热。”

④《开宝本草》:“若不注此,用茎叶煮粥,极解热。”

⑤草药镜:“除风湿痹痛。”

⑥王安清《本草集》:“活血追风生血,治鬼箭有效。”

⑦《纲要》:“止血通淋,疟疾,疝气。汁若滴入耳中,则止脓。”治痈,用水煮牛精吃。"清湿热,治黄疸水肿,小儿绞痛腹痛. "

⑧植物名称与事实考证:“治腰痛。”

⑨《本草分类》:“治惊风咳嗽。”

主治药理:“清热解毒。治恶疮、漆疮。”

4.12白毛藤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服,5 ~ 8元(鲜1 ~ 2两);或者泡在酒里。外用:煎、洗、捣或捣汁。

4.13关注《闽东本草》:“除湿热者禁之。”

4.14附件①黄疸的治疗:雪莲、垂盆草、茵陈、三白草、车前草等分。煎白酒。(《百草镜》)

②肝硬化早期治疗:鲜白毛藤1 ~ 3两,水煎。(福建中草药)

③治疗风痛:桑黄、白毛藤。剁碎,用6斤绍兴原坛酒煎三次。每天端上一碗米饭。(《杨春芽的经历》)

④治疗风湿性关节痛:排风藤一两,金银花一两,五加皮一两。一斤好酒泡在衣服里。(贵阳民间草药)

⑤治疗妇女白带:清炒白毛藤、烤公鸡或桂圆,甚至榨汁食用。(浙江民间草药)

⑥治疗小儿肝热:鲜白英五块钱,水煎。(福建中草药)

⑦治疗风火红眼病:将白毛藤鲜叶捣碎,调乳外敷。(福建中草药)

⑧治疮肿毒:鲜白毛藤。是四两草药炖的。此外,新鲜的叶子捣碎,应用于受影响的地区。(《闽东草药》)

⑨疥疮治疗:白毛藤全草花一百二十至一百二十五元(干的八至一百二十二元)。和肥猪肉六两,酌情水煎,分两次食用。(福建民间草药)

4.15白英的临床应用。白毛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被制成100%注射液用于肌肉注射。2岁以下每次2 ml,每日2次;4 ~ 12岁,每次4毫升,每日2 ~ 3次;02岁以上每次65438+4 ml,每日3 ~ 4次。31例治疗后,治愈23例(意识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尿三胆试验及肝功能恢复正常),好转8例(意识症状改善,尿三胆正常,肝功能改善)。临床观察表明,白英注射液对黄化、改善症状、降低转氨酶效果较好,但对降低麝香浊、锌浊、脑絮效果较差。

4.16注:属于千年不腐的植物全草,一视同仁。植物形态请参考《苦茄子》一文。

4.17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