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适合在哪里生长?
花期-3月至8月
使用部分——花、叶、茎、根
区域分布:多分布于北半球。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和西南地区。生于路边、荒地、花园等。【编辑此段】形态习性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 ~ 25 cm,乳白色。根长,单根或分枝,外皮黄褐色。叶有根,排列成莲座状,狭倒披针形,有大头羽状或羽状,三角形裂片,全缘或有数个齿,先端稍钝或尖,基部渐细为柄,无毛者有纤细的绢毛。花茎比叶短或等长,结果时伸长,上部密被白色珠状毛。头部简单,末端,3.5cm左右;龙;总苞片是草质的,绿色,部分带红色或紫红色,在顶端有或没有角和白色的珠状毛;舌状花鲜黄色,顶端截顶,5齿,两性。瘦果倒披针形,土黄色或黄褐色,具纵棱和横瘤。中层以上的横瘤有棘突,顶端有喙,顶端有白色冠毛。早春和晚秋开花。生于路旁、田野、山坡。产自全国各地。整株植物匍匐在地上,叶子像荠菜,但略大,没有直立的茎,花从植物中心冒出。
它不像桃李之花那样娇艳,也不像玫瑰那样芬芳,但它散发着春天的气息,散发着顽强的生命力,在田野、山谷、山坡、草原、路旁、河堤上,随处可见它强健可爱的身影。
"花变成了絮状物,因为风在飞,它们掉进了湿地."每当早春来临,蒲公英拔出它的茎,在绿色的灌木丛中开出黄色的花朵。花开后,种子上的白色冠毛形成绒毛球,随风摇曳。当种子成熟时,它们随风飘到一个新的地方定居下来,并繁殖出新的花朵。
它是那么的卑微,却依然不忘带着美好的祝愿在空中自由飞翔。[编辑本段]使用价值消费
蒲公英可生吃,可炒,可做汤,可拌,风味独特。生:将蒲公英的新鲜茎叶洗净,蘸酱食用,微苦可口,清香爽口。凉拌:将洗净的蒲公英放入沸水中焯1分钟,沥干水分,用冷水冲洗干净。用辣椒油、味精、盐、香油、醋、蒜泥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调配成不同口味的小莱。
馅料:将蒲公英嫩茎叶洗净,焯一下,略揉一下,切碎,加调料做成馅料(或加肉)包在饺子或馒头里。
食疗:①蒲公英粥:蒲公英30g,粳米100g,煮成粥,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②蒲公英陈印大枣汤:蒲公英50克,茵陈50克,10大枣50克,白糖50克,制成汤,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极佳佐药;③蒲公英橘梗汤:蒲公英60g,桔梗10g,白糖少许,共煎成汤,对痈有一定疗效;④蒲公英玉米羹:蒲公英60克,玉米芯60克,浓缩水煎或作为茶饮用,用于治疗热淋、小便短赤。
药用价值
制药应用介绍:
蒲公英又名尿床草,利尿效果非常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C以及矿物质,可以改善消化不良和便秘。此外,叶具有改善湿疹、缓解皮炎和关节不适的血液净化作用,而根具有抗炎作用,可治疗胆结石和风湿病。但是,没有专业医生的指导,最好不要使用。可以说把花熬成药汁祛斑很有用。
蒲公英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这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据《本草纲目》记载,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通乳的作用,对治疗乳腺炎非常有效。无论是煎汤内服,还是捣碎外敷,都是有效的。此外,蒲公英还有利尿、通便、退黄、利胆等功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本草纲目》中有一句话:“蒲公英嫩苗是可以食用的,生吃对治疗传染病特别好。”神农本草经、唐本草、中医大辞典等历代医学专著均给予高度评价。蒲公英营养价值丰富,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维生素等。
药材
皱缩卷曲块状,圆柱形根,多数弯曲,长3 ~ 7厘米,褐色,根冠有毛,叶破碎,全叶倒披针形,深灰绿色或绿褐色,边缘有浅凹缺或羽状凹缺,基部有柄,下表面主脉明显,65,438+0至数个花葶,顶生头状花序,黄褐色或黄色。
药用部位:干燥全草。
性味功能:甘,微苦,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乳痈肿痛、胃炎、痢疾、肝炎、胆囊炎、急性阑尾炎、尿路感染、盆腔炎、痈疖、咽炎、急性乳腺炎、淋巴结炎、疔疮。
应用参考
1.腮腺炎和乳腺炎:新鲜蒲公英捣碎,涂在患处。
2.慢性骨炎:蒲公英15g,发酵酒1汤匙,混饭后服用。
3.疖肿:蒲公英30克,野菊花30克,金银花30克,紫花地丁30克,水煎。
4.清热解毒蒲公英:
蒲公英是一种常用中药,其药用价值早已被载入各种医学书籍。它是一种草药,含有蒲公英甾醇、蒲公英素、蒲公英苦素、咖啡酸、胆碱、菊粉等成分。性平,味甘苦。它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具有显著的催乳作用,对治疗乳腺炎非常有效。无论是煎汤内服,还是捣碎外敷,都是有效的。此外,蒲公英还具有利尿、通便、退黄、利胆、促进消化、增进食欲、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预防癌症、胃癌、食道癌和各种肿癌。
1.感冒:蒲公英;3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大青叶15克,水煎。
2.各种炎症:薄公英60克、金银花30克水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每日两次,连服3-5天。
3.慢性胃炎:蒲公英30克,猪肚1,洗净加水炖,分两次食用。
4.上消化道出血:蒲公英、地榆等。,干了。
5.肝炎黄疸:蒲公英50克,艾草50克,糖50克,大枣10枚,* * *粥1-2日月食。
6.肺脓肿:蒲公英60克,桔梗10克,鱼腥草20克,糖适量,水煎。
7.痔疮出血:蒲公英30g,地榆30g,焙干研末,姜枣汤送服,每次6g。
8.支气管炎:干蒲公英60克,鱼腥草40克,焙干研成细粉,用蜂蜜水送服,每日3次,每次6克。
9.便秘:鲜蒲公英60克,水煎服50-100毫升,加适量糖或蜂蜜,每日服1剂,连服3-5天。
10.尿涩:蒲公英60g,玉米须60g,水煎,白糖调匀。
11.急性乳腺炎:取鲜蒲公英60克,水煎服,早晚1次,将蒲公英、金银花藤各30克捣烂敷于患处,水煎加黄酒适量,取浓汁煎服,1剂,每日2次。
12.外伤:新鲜蒲公英适量,洗净捣碎,敷于患处。
13.眼睛红肿:鲜蒲公英60-120g,水煎。
14.油彩皮炎:蒲公英30g,马齿苋30g,水煎取汁,冷敷患处。
15.流行性腮腺炎:蒲公英30-60g,水煎,捣烂外敷。
蒲公英除了药用,也是早春很好的野菜。有很多种吃法。叶子可以生吃,腌制或焯一下,拌凉吃。它们也可以切片,和米饭一起煮或者油炸。它们也可以制成不含咖啡因的咖啡。它的花可以酿造成蒲公英酒。日本已经开始用蒲公英提取物制作糖果、饮料、蛋糕等一系列健康食品。
蒲公英茶材料:干蒲公英75克,水1000 cc。
练习:
1.将蒲公英洗净,放入锅中,加入淹过的蒲公英。
2.大火烧开后盖上锅盖,小火炖一个小时。
3.滤出茶渣,冷却后饮用。
-
蒲公英中药配伍:与夏枯草配伍:清热;地黄:清热解毒;搭配金银花:消痈消择;决明子:清热泻火。
蒲公英药性描述:甘寒,清,苦,导泻,专治解毒消肿。它是治疗乳房脓肿的重要药物。也有利于祛湿。
蒲公英效应:
1.清热解毒,可用于热毒证,尤其是清肝热,治肝火炽盛,目赤肿痛,以及各种感染和化脓性疾病。
2.消痈散结,治疗热毒结肌引起的痈、肿、疮、毒,高热不退。对乳房脓肿有很好的疗效,能解毒散结,催乳,可内服,也可外用。常与金银花配伍。此外,大黄和牡丹皮可用于治疗肠痈。
用途:可作为食物或草药。早春的嫩蒲公英,是传统的野菜。现在国内也有,比salut的大很多。幼蒲公英可以凉拌、水煮或油炸。老年人可以吃,但是很苦。蒲公英不苦,也可以拌肉做饺子馅,味道和豆瓣做的差不多。欧洲人在中世纪用蒲公英花酿酒。蒲公英的叶子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蜜蜂经常去蒲公英上采集花粉和蜂蜜。
蒲公英是一种中草药。《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主要用于治疗女子乳痈,煮水饮汁,立即封口。解除食物中毒,消积化滞,清热解毒,消除食物中毒,消肿、消结核、消疖。”
蒲公英根也是一种草药,在加拿大被正式注册为利尿剂和缓解水肿的草药。烘焙研磨成粉后,就可以泡茶了。据说饭前喝可以缓解肠胃,帮助消化,在保健食品店也可以买到,但是没有科学证明这种效果。
蒲公英的用法和用量
内服:煎服,0.3 ~ 1两(大剂量2两);倾倒果汁或粉末。外用:捣固。
临床应用:
1.用于烧伤并发感染:将新鲜蒲公英捣碎,加少许75%酒精于患处。(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5): 301) 2.治胃痛:蒲公英20-30g,丹参25-30g,芍药15-30g,甘草10~30g-30g,煎服,每日1剂,1个月为一疗程。(上海中医杂志1984 (2): 33) 3。治疗急性胆道感染:蒲公英30g,柴胡10g,郁金12g,川楝子6g,金针30g。用水煎服。4.腮腺炎的治疗方法:将30g新鲜蒲公英捣碎,加入1蛋清,搅拌均匀,加入适量冰糖,捣成糊状,外敷患处。每天换药1次。(中药现代临床应用手册1993;12) 1.急性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蒲公英、板蓝根、金银花各12g,水煎。2.治疗乳腺炎、阑尾炎、疔疮:蒲公英、金银花、连翘各65438±05克,穿山甲、当归、赤芍各65438±00克,水煎服,或用其鲜品捣碎外敷。3.红肿眼睛:蒲公英30g,黄芩10g,水煎,熏洗患眼。4.尿路感染:蒲公英30g,萆薢10g,蒲黄、木通、车前子,水煎服。
注意事项:
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用。
1.大剂量煎服后偶有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轻度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大剂量(30g/kg)煎剂服用3天后,实验兔肝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轻度混浊肿胀,肾小管变窄,其他变化不明显。小鼠和家兔的亚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尿中有少量管型和混浊的肾小管上皮细胞。
2.过敏反应服用蒲公英煎剂和蒲公英酒冲剂后,个体会出现荨麻疹、瘙痒等过敏反应。静脉滴注蒲公英注射液后,偶有畏寒、脸色苍白、发绀或精神症状。
3.药不正的主要原因是不区分寒热,不辨证滥用蒲公英治疗各种感染。临床上见到的感染多为热证,蒲公英一般无不良反应。但少数感染属于阴寒证,无发热,病程长,体质弱。笔者曾看到有人用大剂量蒲公英治疗阴寒证,结果患者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受感染的病灶没有改善的迹象。如果单纯把蒲公英看成是抗菌消炎的,滥用就会有不良反应。
化学成分:蒲公英全草含有蒲公英甾醇、胆碱、菊粉、果胶等。药用植物蒲公英的根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醇、φ-蒲公英醇、蒲公英醇、β-香叶醇(βAmyrin)、豆甾醇、β-谷甾醇、胆碱和有机酸。叶子含有叶黄素、紫黄质、质体醌、维生素C 50 ~ 70毫克/100克和维生素D5 ~ 9毫克/100克..这些花含有Arnidiol、叶黄素和黄黄素。花粉含有β-谷甾醇、5α-豆甾醇-7-烯-3β-醇、叶酸和维生素c。绿色花萼含有叶绿素。茎含有β-谷甾醇和β-香叶醇。本品还含有香豆雌酚、核黄素1.43 μ g/g、胡萝卜素7.7 ~ 8.8%。整株植物含有蒲公英甾醇、蒲公英甘油、蒲公英青霉素、菊粉、果胶和胆碱。
药理研究:1。抗菌:50%鲜草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沙门氏菌有平板挖沟抑制作用;50%全草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2.抗真菌:采用试管法稀释水提液,1: 4对奥多恩小孢子菌、赫氏黄褐斑和红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3.抗肿瘤:蒲公英热水提取物30 ~ 40 mg/kg腹腔注射,对艾氏腹水癌小鼠皮下接种11 ~ 20天后有抗肿瘤作用,接种后1 ~ 10天无效,其抗肿瘤作用与香菇多糖相似,是通过免疫机制实现的。此外,本品还具有抗胃溃疡、利胆保肝的作用。
制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对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卡氏球菌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对某些病毒、真菌和钩端螺旋体也有抑制作用。此外还有利胆、利尿、去苦味、健胃、轻度腹泻的作用。
采收:春夏开花前或刚开花后,连根挖起,去土晒干。
加工:去除杂质,洗去泥土,切成段,晒干。将原料清洗干净,用水洗去泥屑,取出摊开晾干,切成1~1.5mm的块,晒干,筛出去灰屑。
储存:放在盒子或其他容器中,放在干燥的地方,防止霉变和虫蛀。
来源考证:出自唐本草;(1)《唐本草纲目》:“蒲公英有叶似菊苣,花黄色,汁白色,人人吐之。”(2)简编:“地丁,大江南北多处,别处也有,岭南无。小科布土地,分散而生。茎叶花絮似菊苣,但穗小苗嫩,可食用。”③新版本草:“蒲公英煎剂,胜于生用。煎的方法是每次100斤,用石臼捣碎,用铁锅加水煎。放入锅中水煎至7分钟,放入布袋中沥干清汁;每口大锅可以煮‘金’。煮十遍后,取清平面,放入大锅煎至粘稠。然后放在沙瓶中,用浓汤煮,待其汁如蜜,倒入盆中,用中护肤霜融化,搅拌均匀,晒干。大概一堂浓汁,一两片人皮膏可以做成糊状,切片。一百斤蒲公英能得七斤膏,是治疮火毒的良药。每种前药都要用一到两种草药,用两元代替,这是最简单最奇妙的方法。没有鲜草可以做干草,但干的时候不需要100斤,30斤可以熬膏,拿七斤。【编辑本段】繁殖与栽培1。巨型蒲公英“明鲜1”的植物学特征
蒲公英明鲜1的肉质根粗壮;基生叶,叶窄倒披针形,先端尖或盾圆形,边缘有后向羽状半裂,长20-65厘米,可达80厘米,宽约50-100毫米;花从叶子中提取,花头直径25-40mm;总苞呈钟形,长13-25mm,绿色,顶端渐细4-10mm。舌花,明黄色;花葶多,可达100多个分枝,花葶高20-70cm;瘦果黄褐色,长3-4毫米;中部以上有大量小棘突,其余为小瘤样突起。尖端突然收缩成喙基,长0.4-0.6毫米,喙长7-12毫米,冠毛白色,长6-8毫米,千粒重0.68克;花期从4月初开始,5月初进入盛果期。盛果期持续约15天,全年有零星开花,9-6月还有一个集中结果期。
2.巨型蒲公英“明鲜1”栽培技术
1.土地选择和准备。蒲公英适应性强,能在大多数土壤中生存,但人工栽培应选择阳光充足、肥沃、有灌溉的沙壤土地。陆地深度25-30cm,每10000m?施有机肥30000-40000公斤,细平,整地播种。
2.播种育苗。蒲公英可以在四月到九月播种。种子无休眠特性,收获后活力迅速下降,最好选择新收获的新种子在5月下旬播种。可用于直播或育苗移栽。一般来说,直接播种是通过钻孔完成的。给脚底浇水后,以25-30cm的间距开浅沟,每亩用500克种子。播种后,土地可以平整。育苗时需要专用苗床,以5g/m2播种,覆土0.5cm以下,7-15天出苗。尽早清除杂草。
3.种植。当苗界内的苗高达到10cm以上,且苗有4片以上真叶时,即可种植。根据不同的栽培目的,采用不同的株距。药食两用栽培,株距一般为25cm×25cm,在较好的地块可以降低密度。出于观赏目的,可以深盘种植,也可以根据绿化带的形状调整密度种植。种植后,浇灌种植水和蒲公英水,然后栽培除草。
4.现场管理。直播苗期应及时拔除杂草,拔除杂草可与间苗一起进行。第二次间苗后,按照25cm×25cm的株距进行定苗。如果当年未收获地上部分,则应促进生长,有利于根部养分的积累。追肥两次,以速效氮肥为主。第二年即可开花结实,开花前和结实后浇水追肥1次。这时候蒲公英的叶子已经完全铺满了地面,只是在地里拔了一些大草。出于观赏目的,黄叶和不规则花坛应及时去除,成熟花坛应在盛开时去除,刚开的花应在果实中去除。每年深秋,地上部分变黄后要及时清理,防止病菌和害虫在栽培区越冬。
5.害虫控制。蒲公英抗病能力强,很少发病。感染的细菌大多是地下害虫咬根造成的。蒲公英根系为肉质直根系,地下害虫较为严重。地下害虫主要有蟋蟀和地老虎。防治方法是在种植蒲公英的地块提前一年进行冬季翻土灌溉,可杀死虫卵、幼虫和部分越冬蛹。也可以用糖醋液、马粪、灯光引诱昆虫,早上集中捕杀;将豆饼或麦麸5公斤炒熟,或用蛇谷5公斤煮熟,风干至半干,再将饵料与90%水晶敌百虫150克水混合,每亩用1.5-2.5公斤饵料撒在地面或苗床上;地下害虫危害严重时,可将5%辛硫磷颗粒剂1-1.5 kg与细土15-30kg混合,然后撒在地上翻耕,或在种植前在沟内施毒土。当种植用于人类医学时,化学试剂不用于杀死昆虫。
收获。播种第一年不收割叶子,第二年开始收割。出于药用目的,在收获全草时,可在春秋植物的初花期挖掘全草。当作为蔬菜种植时,整株植物不被收获。当叶片长到30cm以上时,可在初花期剪叶、采花。烂叶分阶段剔除包装。每年可刈割4-5茬作物,亩产可达3500-4000公斤。蒲公英种子5月份成熟,要及时采收,否则容易被风吹走。收割时最好使用吸尘器,效率明显高于人工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