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基础:常见中医护理技术与操作-针灸(水针)

水针法

穴位注射又称穴位注射,是一种将水性药物注射到穴位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针药结合,通过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药理作用发挥综合疗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适应范围和材料准备

①适应范围

用途广泛,临床常用于关节痛、胃痛、高热、小儿麻痹症后遗症、慢性鼻炎、斑秃等。

②材料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准备药物,注射器(套),消毒液,棉签,棉球。

常用药物和剂量

常用药物:所有用于肌肉注射的药物均可用于穴位注射。常用的中药注射剂有:复方丹参、川芎、柴胡等。西药有维生素B1、维生素C、0.25% ~ 2%盐酸普鲁卡因、阿托品、利血平等。

注射剂量:一般按穴位位置划分,耳穴:0.1毫升,头面部:0.3毫升~ 0.5毫升,四肢:1毫升~ 2毫升,胸背部:0.5毫升~ 1毫升,腰臀部:2毫升~ 5毫升或5% ~ 10。

疗程:急诊患者1 ~ 2次/天,慢性病每日1次或隔日1次,6 ~ 10次为1个疗程。若反应强烈,可每隔2 ~ 3天使用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个疗程之间可以休息3 ~ 5天。

操作顺序/次序

(1)洗手,戴口罩,遵医嘱准备药液。

(2)准备带到病人床边的东西,解释,取得合作。

(3)根据病情选择暴露局部皮肤的穴位和位置。

④再次检查,确定注射点,常规消毒局部皮肤。

⑤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握住注射器,将针尖对准穴位并快速刺入皮下组织,然后慢慢将针推至一定深度,如无回血,则注射药物。

⑥注射药液时,能强烈刺激急性病壮体,推液快;久病体弱者宜轻刺激,推液可缓;对于一般疾病,可采用适度刺激,中速推液。如果用了大量的药液,可以一边从深到浅推药液,一边拔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