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有哪些富民强省政策?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
解决三大问题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
构建四大产业体系
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
实施五大任务
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五项原则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们必须调整结构转型发展;必须统筹协调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发展。
三级台阶
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有所提高。
三大促销
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很大提高。
两个明显的改进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和谐程度和人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巨大的飞跃
从经济欠发达省份步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社会生计
全面提升三秦人民生活幸福指数
继续加大民生投入,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推动公共资源向低收入群体、困难群体、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努力实现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有保障。
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265438+万套。
建设保障性住房1.55万套,发放租赁补贴65438+万户,改造棚户区45万户。
全省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30%,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2平方米。
创造了200万个新工作岗位。
通过开发社区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健全就业援助体系,完善各项补贴政策,建设创业服务体系,努力扩大就业,鼓励群众扎实创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主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9年。
加快普及学前教育
实现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每个县(区)至少建设一所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建设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幼儿园(班)覆盖所有行政村。
巩固和改善基础教育
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确保2012前全面达到安全标准。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到2015年,全省6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级标准。改善高中特别是县域薄弱高中办学条件,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6.4%。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
重点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特色专业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提升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
支持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建设,加快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和中西部地区大学振兴计划,办好西北大学等一批特色省属大学。
主要健康指标居西方前列。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应急处理、采供血、精神卫生、健康教育、职业病和地方病防治。
医疗服务全面推进县医院标准化,五年后所有县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全面实施乡镇卫生院“安心工程”。
“新农合”力争人均筹资标准达到300元,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逐步提高参合农民住院治疗的政策性补贴。
药品供应全面推进了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有效降低了老百姓用药支出。
加快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的原则。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以申办第十三届全运会为契机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适龄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和智障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73%。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陕西
建立健全社会养老、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城乡社区、优抚安置、家庭婚姻、收养殡葬等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实施“六五”普法,全面推进依法治省进程。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建设民主法治社会。
产业发展
着力构建高端、高质量、高技术的产业结构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从“陕西支撑”“陕西制造”到“陕西创造”“陕西服务”的转变。
现代农业:实施新增25亿公斤粮食产能工程。
重点扶持32个产粮大县,建设关中优质商品粮基地和陕南优质水稻基地。挖掘陕北粮食生产潜力,建设全省第二粮仓。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将达到70%。大中城市设施蔬菜基地建设。
能源化工:打造中国第一油气大省。
建设陕北现代煤化工大型煤炭示范及综合利用等“十大基地”,沈雨煤化工区、渭南煤化工园区等“十大园区”,煤油气产能建设、10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等“十大工程”。煤炭产能达到6亿吨,新增发电装机达到3500万千瓦,石油和天然气产能分别达到4700万吨和300亿立方米,油气当量达到5000万吨。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努力突破激光、创新药物、信息通信、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化水平。
先进装备制造:推进重大装备自主化、成套化、高端化。
推动骨干企业由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转变,推动主要产品由制造型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的龙头企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基地。
传统产业:以高新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下大力气提高品种质量,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培育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加快有色冶金、建材、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建筑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以上
以Xi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为契机,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R&D、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农村的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旅游、文化、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现代物流重点加快“三大平台、五大体系、七大园区”建设。
旅游业着力打造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系列品牌,突出“陕西山水、人文、大美”形象。
金融业将以建设Xi安区域性金融中心为重点,加快各项金融制度改革。
房地产将加大保障房建设,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土地供应比例。
商贸流通加快城市商业广场、特色商业街、商业集聚区建设,支持便利店、中小型超市等社区商业发展。
开放式创新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建设创新型陕西
深入实施科教兴陕、人才强陕战略,优化创新环境,建设创新型区域;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努力实现多元化发展和包容性增长。
科技: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
有效整合中央和地方、军民、高校和企业的科技资源,建设区域性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建设一批军民科技融合产业园。鼓励和支持杨凌示范区、Xi安经济开发区等试点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应用关键技术。深入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建设一批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加快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移和转化。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左右。
文化:建设具有独特魅力和创造活力的文化强省
文化事业依靠公共财政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市县“三馆”、县县“两馆”。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力度。
文化产业将壮大娱乐演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物旅游、民俗文化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网络广告、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互联网内容产业。重点建设十大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
精神文明培育陕西人文精神,弘扬“勤劳朴实、慷慨包容、尊礼务实、进取”的精神品格,树立“海纳百川、竞争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和气度。支持Xi、宝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其他城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覆盖率达到70%以上。
人才:全省人才总量达到41.8万人。
实施“三秦学者”、“百人计划”、“115人才工程”和新世纪“三个五年计划”人才工程,壮大和优化人才队伍,深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端领军人才、青年科技骨干和重点领域急需人才,重点培养一批面向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和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全省人才总量达到41.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3万人,高技能人才74万人。
改革: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已达55%
完善“扩权强县”和“财政直管县”改革,实施扩权强镇改革。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地方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按照非禁即止的原则,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大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推进房地产税等地方税改革,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对外开放: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900亿美元。
打造内陆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五年引进境外资金6543.8+085亿美元。开拓对外贸易新领域,加快Xi安国家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勘探开发能源矿产资源,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合作。
基本保证
大幅度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推进、结构优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交通、水利、电力和信息化建设。以节能减排为重点,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为重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交通:市县有特快列车,县县有高速公路连接,重点地段有机场。
五年铁路投资2000亿左右,新建铁路2500公里。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提高到65%和75%左右。
公路五年投资2400亿元,建成高速公路2000公里,新建改建干线公路3000公里,建成农村公路3万公里。
航空加快建设Xi咸阳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和第二跑道,新建延安、汉中、安康机场,实施榆林机场改扩建,推进府谷、定边、宝鸡、商洛、湖口等支线机场前期工作。
汉江安康至白河段水运已建成国家高等级航运通道。
城际轨道交通将推进“V型”Xi安北站-机场、Xi安-阎良-富平-铜川等重要路段建设,实施Xi安-临潼、甘岭-法门寺轨道旅游线,做好阎良-韩城、Xi安-商洛等线路前期工作。
建设管道储运的神木至蒲城长距离水煤浆管道,完善榆林至Xi安、关中环线输气管网,新建Xi安至安康、西乡至镇巴输气管道,建设Xi安储气储油设施;煤、油、气年运输能力分别超过11万吨、2500万吨和13亿立方米。
水利:“引汉济渭”取得重大进展
重点水源工程五年投资300多亿元,新增供水能力654.38+0.8亿立方米。建设榆林引红河、引石、堵王戈等重点水源工程,力争泾河东庄水库、榆林玉泉引黄、月亮河补水、城区焦石加固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其中,引汉济渭工程建成三河口水库,贯穿秦岭隧道。
电网:推进“陕电外送”,建设三大煤电基地。
全面建成陕北、常斌、安康三大煤电基地,外送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推进骨干电网升级,全面建设关中环网,连接陕北电网,实现省内互供和跨区域调度。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工程,低压改造覆盖率达到100%。继续推进农村电气化新县城建设,努力实现县城电气化。
信息化:推进“三网融合”建设“数字陕西”
统筹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网络设施,推进“三网融合”,建设覆盖全省的畅通快速的高速信息网络。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45.84万公里,宽带用户70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550万户。深化“数字陕西”建设,实现全省基础地理信息全覆盖。
生态环保:构筑“三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
五年植树造林23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3%,森林蓄积量达到4.7亿立方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县城和重点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0%。
按照修堤、治河、综合开发利用滩地的思路对渭河进行系统整治,确保渭河的安澜;建设渭河两岸生态林带,构筑800里横贯关中的绿色屏障;统筹渭河城市段建设,建设集河、林、田、城于一体的城市滨水特色功能区。
秦岭加强秦岭生态保护力度,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功能。加强濒危物种栖息地的生态修复。争取建立秦岭国家中央森林公园,建设国际生态保护示范区。
低碳示范省树立低碳理念,引导低碳消费,倡导低碳生活,推动全民参与低碳社会建设。通过技术、市场、政策等多种手段,减少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力争五年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1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0%。碳封存能力每年增长约2%。
加强支持
全面实施富民强省“十大工程”
全面建设综合交通网络、水利与农业现代化、现代能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现代服务业、城乡功能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十大工程,总投资5.2万亿元,预计“十二五”期间完成4万亿元。
聚焦“58123”工程
超过2000亿元的5个项目包括民生工程、油气产能、大规模供电、新能源、物流园区等。总投资11950亿元。
总投资6543.8+000亿元的8个项目包括神华陶氏循环经济榆林煤综合利用、煤制甲醇制烯烃、榆林盐化工、煤炭产能建设、油气化工、秦岭生态旅游、军民融合工业化、城中村改造等。总投资10012亿元。
10超500亿元项目包括安成客运专线(陕西境内)及汉中站改扩建、干线及农村公路改造、安地铁骨干网建设、电网保障工程等。总投资5739亿元。
20个超200亿元的项目包括安软件新城建设、关中城际铁路网一期、新材料、钢铁转型、现代农业创新示范项目等。总投资5922亿元。
总投资6543.8+00亿元的引汉济渭工程、铜川董家河循环经济示范园、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园、安(凤味)奥体中心等30个项目。总投资331亿元。
美丽的家园
构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新格局
做美城市,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加快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功能定位明确、土地空间利用高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Xi安(咸阳)国际大都市:建设世界东方人文之都
以建设大Xi安、带动大关口、引领大西北为目标,构建“一轴一江两带”的大都市基本框架,形成“一核四群七卫星城”的空间格局。加快西咸一体化,高标准建设西咸新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宜居生态园林城市和中国西部新地标。到2020年,主城区建设面积控制在850平方公里以内,都市区人口654.38+00万以上。
城市化:构建“一核四极两轴两区”的城市发展新体系
加快宝鸡-蔡家坡百里城镇带建设,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和毗邻陕甘宁川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榆林、汉中、渭南等城市规模扩张、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增强集聚辐射功能,形成百万人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延安、安康、商洛等城市发展,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建设50万人以上区域性中心城市。创造条件推进杨凌设市。加快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建设西部领先、全国重要、国际知名的关中城市群。
城乡统筹:五年转移转化600万户籍农民。
实施水、电、路、气、房、网“六到农家”工程。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三化一林”绿色家园工程。鼓励和支持村民小组搬迁合并,按照社区标准建设中心村。支持Xi安做好城乡规划,积极推动延安率先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启动移民搬迁和扶贫安置工程,全面完成280万移民搬迁任务取得重大进展。加大扶贫力度,278万人脱贫。试行“城市居住证”和“城市居民证”制度,“十二五”末城镇化率提高到57%。
城镇综合承载力: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管理
完善城市道路、给排水、天然气、供热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加大城市街区、城中村、旧城改造力度,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地铁方面,Xi地铁2号线、1线、3号线建成,4、5、6号线加快建设,运营里程100公里。能源方面,2012年底前全省所有市县(区)实现气化,2015前50%以上重点镇实现气化。供热方面,实施城市供热设施提升工程,加快县城供热设施建设,扩大集中供热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