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在北京中医肝癌治疗中心的医案
二次诊断(1995 165438+10月12):服药后症状全部缓解,肝区疼痛消失,但舌苔仍腻,脉弱,效果不佳。方药同前,成品药、汤剂服用1个月。
第三次诊断(1995 65438+2月15):一个疗程后无明显不适,体重增加,气味芳香,睡眠良好,舌苔薄黄,脉细。瘤久病后伤心,瘀血较深,仍用前方治疗,第三年以后每年一个疗程。
经过四次会诊(1996 65438+10月16),患者精神状态良好,信心满满,对癌症就像感冒了一样。今天,我面色明亮,精神抖擞,皮肤红润,舌质光滑,舌苔薄白,脉弱细。处方:中成药同前,继续服用1个月。中药汤剂主要由四逆散、越鞠散、金铃子散组成,并加入丹参、姜黄、山楂,连用30天。
第五次诊断(1996年4月7日):服药后,患者精神饱满,正常。14年3月4日,闽侯县医院b超检查,肝、胆、胰、肾无异常,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AFP
第二次诊断(1996.03.18):服药后病情稳定,眼黄、身黄、尿黄消失,仅肝区仍痛,舌、脉如前。治疗采用郑的双白汤,服用30天,中成药服用30天不变。
第三次诊断(65438+1996年4月21):药尽,若失诸症,无明显不适,舌质红,苔薄白,脉弦。处理方式和上一个一样。
按:吃了药,病人信心倍增,坚持上班。他经常去舞厅跳舞娱乐,后续还活着。孔,男,87岁,退休干部。1994 65438+2月14上海静安中心医院门诊(168-1289),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块状型)。b超检查显示肝右叶占据一个空间,胆固醇在胆囊结晶。胸片显示双肺多静脉,双肺门阴影较厚,心影延伸至左下,心胸比为1:2。心电图显示频发房室早搏。超声描述肝脏右背部可见一实性高回声肿块,大小约99 mm× 99 mm× 65,438+065,438+06 mm,边界不规则,内部回声紊乱,血管走向不清。法新社:240 & lt微克/升.在上海静安中心医院服用慈丹胶囊,一天四次,每次五粒。四个疗程后于5月22日在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b超室(1803号)复查肝脏,1996。肝脏几乎正常,肝右叶见41mm×47mm中等回声光团。AFP20 & lt微克/升.
按:患者已存活3年多,肝肿瘤缩小50%左右,完全康复,无任何不适。目前,你可以骑自行车去公园。林,男,34岁。1993年6月,因右上腹持续疼痛,在厦门市中医院做同位素扫描、超声、CT等检查,确认肝区有巨大占位性病变。1993年2月,探查发现肝区多处癌肿,最大60 mm×70mm,术后病理为肝细胞癌。手术后决定放化疗。因患者身体不好,明显消瘦,不能耐受放化疗,于3月6日转入我院治疗,1993。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区肿痛,食欲不振,气喘自汗,畏风怕冷,心率180次/分,经常头晕,口干唇燥,手术切口紧绷不适,有时疼痛,但无感染,舌紫,脉滑。证:瘀毒凝滞,肝郁气滞,气血两虚。治疗:化瘀解毒,疏肝理气,益气养血。处方:①慈丹胶囊10盒,每日4次,每次5粒,开水冲服;10盒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日4次,每次5粒;郑晓俐(郑桐康)40瓶,每日4次,每次65438±0g。②丹参10克、郁金10克、山楂30克、黄芪10克、甘草6克、栀子10克、鳖甲醋30克(先炒)、川楝子10克、何首乌20克,每日1剂。1个月后,肝区疼痛消失,体质逐渐恢复,紫舌转淡,其他症状缓解。按照原处方继续第二个疗程。
第二次诊断(同年7月17):服药后哮喘、自汗、怕风怕冷已痊愈,食欲增加,无不适,舌淡红白有苔,脉弦。这是瘀血和毒素逐渐耗尽,正气逐渐恢复的趋势。但考虑到肝癌是癌中之王,且根深蒂固,必须穷追猛打,不可小觑敌人。所以第一方加复方莪术消瘤胶囊,5粒,一日3次,饭前用蜂蜜水送服,连服5个疗程。1996 12.27在厦门义诊期间,我跟进了林科长,看到他全身发红,没有任何不适。他仍然坚持每天上班,可以参加冬泳体育活动。翁,男,50岁。1997年1月26日。病人没有明显的诱因。1月24日体检,确诊为肝癌。肿块大小为12.7cm×11.2cm×12.5cm。病情晚期,双肾多发性胆结石,信号异常。②不能插管化疗;③放疗不适合;④我院没有治疗癌症的中药;⑤免疫无明显效果,转我院治疗。症状:病情加重,发热多汗,心烦易怒,口干,口苦,眼黄,肋刺痛,腹胀满,食欲不振,小便短赤,舌质暗红,舌苔黄腻,脉滑。此为湿热之毒,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散结。处方:①慈丹胶囊和复方莪术小六胶囊,每日4次,每次5粒;郑晓俐(郑桐康)40瓶,每日4次,每次65438±0g。②茵陈30g、白毛藤30g、白花蛇舌草30g、大青叶30g、土茯苓15g、泽泻30g、丹参10g、郁金10g、山楂30g,水煎服。
第二次诊断(同年2月24日):服药后症状全部缓解,病情稳定,肿块增大,黄身、眼已消退,肝区疼痛消失,偶有恶心。便溏日1 ~ 2,舌质暗红,苔白略干,以肝脾失调,瘀毒内结为症状,以健脾益气,养肝解毒为法。处方:①处方同前。②汤剂: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2g、生地15g、当归15g、麦冬12g、五味子6g、竹茹15g、玉竹65438+。
按:服药后重用活血化瘀药,体重增加,肿块缩小至3.0cm×7.0cm×3.0cm,脾脏厚度3.8cm,症状全面好转,仍在治疗中。庞某,男,63岁,广东学生。1997 6月18第一次就诊。10之前,患者在广东某医院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块状型),原因是右上腹摸到一个肿块。右叶发现7.0cm×5.8cm和3.5cm×4.4cm的肿块,左叶发现10.4cm×7.2cm的巨大肿块,伴有胆囊增大和胆囊炎。医院认为治疗没有意义,存活时间在3个月左右,甚至更短。患者经患者朋友介绍,求医问药。症状:腹胀,腹围103cm,b超示腹水量约7000ml,体重56kg,腹胀少尿,肝区急痛,眼巩膜黄染,色黄,纳差,便溏,舌苔厚腻,脉细。通常,她喜欢喝烈性酒,大约3阿良天,四个手指在肝脏的肋骨下,五个手指在剑突下,四个手指在脾脏的肋骨下。辨证分型:酒热酒湿伤肝脾,肝气郁结,久则化为热,脾胃郁滞,水瘀互结。治疗:清热利湿,健脾利湿,清肝通络,软坚散结。处方:①党参10g、白术10g、陈皮10g、茯苓30g、赤芍24g、木瓜10g、牛膝10g、大腹皮10g、穿山甲10g。②服用慈丹胶囊10盒,康40瓶,扶正固本胶囊10盒,双白丸40瓶为一个疗程。
第二次诊断(同年7月17):服药后痰量大增,腹胀渐平,腹围87cm,黄疸已尽,肝肋下二指,剑下三指,脾肋下二指。最近由于外感因素,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少而粘,咽喉红肿。准预法加清积。处方:①中成药同前。②牡丹皮10g、连翘15g、黄芩6g、威灵仙10g、僵蚕10g、赤芍12g、马勃10g、茯苓15g、陈皮10g。服药后,腹水消失。咽痛已除,食欲已香。如果症状全部消失,还在治疗观察中。黄,男,54岁,5月初诊,1996。因酒后腹胀,CT、MRI显示左肝肿瘤约12cm×11cm。4月中旬做了介入化疗,没有发现好的效果。症状:肝区隐痛,恶油,厌食,自汗,口干。便溏,每日4-5次,嗜睡,舌苔湿润,舌下络脉厚,脉滑。证:脾不宜疏,痰中凝滞。治法:健脾疏肝,行滞化瘀。处方:①郑潇康30瓶,慈丹胶囊10盒,扶正固本胶囊10盒,每日4次。服用一个疗程。②党参20g、黄芪25g、苍术12g、青皮10g、半枝莲30g、茯苓30g、枳壳10g、丹参10g、郁金10g、山楂30g、白毛藤30g、山药30g、6g
服药后疼痛消失,2-3天后便香。按上述证候增减至1997,肝功能正常,AFP < 20μg/L,b超示左肝内强回声肿块6.8cm×7.2cm,比以前小很多。今天的诊断:体重增加了一点,肝区疼痛消失,偶尔感觉恶心,便便。专利药还在处方之上。汤剂减少了郁金和青皮,加入了陈皮10克和竹茹10克。
1997 . 7 . 5患者无明显主诉,第三次复查显示肝脏左叶3.0cm×5.3cm回声团,其他一切正常。仍然按照原来的方法,用中成药慈丹胶囊、郑筱萸(康)、扶正固本两个疗程的药物服用。
按:肝脏的血供主要来自肝动脉系统和门静脉。栓塞后,肝动脉血流量减少90% ~ 95%,正常肝实质也减少35%,因此可能出现肝实质损害或肝衰竭。现在介入化疗的患者都是用活血、养阴、护肝、排毒等中药治疗。恢复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功能,全面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提高抗癌功能,延长患者的生命。李,男,33岁,6月1997初诊。6月17日广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CT(第28897号)确诊患者为腹胀。肝硬化后肝癌,脾肿大,少量腹水,肿块大小约5cm×4cm。在同一家医院治疗后,6月13做了CT扫描,肿块已增大到11cm×20cm,有肝硬化,脾肿大,少量腹水。症状:体紫黄,脉滑。这就是湿热蕴结,肝气郁结,中焦失调,脏腑衰竭。治法:祛湿热,理气,调中,益脏腑。处方:①郑潇丸(郑桐康)40瓶,每日4次,1g;每一次;陈印双白丸40瓶,每日4次,1g;每一次;慈丹胶囊和复方莪术消瘤胶囊各10盒,每日4次,每次5粒。②茵陈30g、白毛藤30g、白花蛇舌草30g、大青叶30g、土茯苓30g、板蓝根30g、大黄6g、丹参10g、郁金10g、山楂30g、佛手10g、大腹皮30g
第二次诊断(同年7月17):服药后黄疸消退,余症状大为减轻,舌苔薄白,脉象饱满。复查:肿块7cm×8.3cm,未发现腹水。还是上面的方法,一个疗程没吃中成药,中药汤剂减量服用。目前仍在积极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