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皮肤瘙痒分为五类,这些中成药可以用来治疗不同的综合征。

皮肤瘙痒是进入皮肤科的患者最常见的主诉,虽然常见但很难解决。这是因为皮肤瘙痒的原因有很多。中医认为,瘙痒是由于燥、风、湿等因素作用于皮肤,以及血虚引起的瘙痒。了解常见瘙痒性皮肤病的病因,有助于更好的对症治疗。

皮肤瘙痒症是指自觉瘙痒而无原发性损害的皮肤病。患者常因抓挠而出现抓痕、丘疹、结痂、色素沉着、湿疹样转化和苔藓样转化等皮肤继发性损害。

这种疾病的病因仍不清楚。西医认为皮肤瘙痒的发生与糖尿病、肝病、肾病等基础疾病有关,也与一些外界因素有关,如寒、暖、化纤织物等。中医认为,素体不足,阴血不足,风邪不通,皮肤停滞,邪正相争,邪旺则导致全身皮肤瘙痒不适。

那么具体来说,皮肤瘙痒的原因有哪些?

在中医理论中,皮肤瘙痒与禀赋不耐有关,各种因素,如六淫侵袭、情志内伤、饮食不当或肝肾不足,都会导致气血虚弱,或风热转燥,或血热积聚,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1,冷

唐代孙思邈《备千足金以备急用》说:“在苏文,冯云邪客在筋,则筋弱,真气发散...而且很痒,所以风疹很痒,都是因为这个”。气温突变或天气寒冷时,患者皮肤瘙痒会加重,天气炎热或出汗时,症状会稍有缓解。

2.血虚

《丹溪心法》云:“凡痒皆虚,血不傲肌痈,故痒也。”血虚多见于老年患者,秋冬季节易发。常见症状为皮肤干燥、脱屑、苔藓样变,常伴血虚证。舌淡,苔少,脉细或缓,如慢性皮炎。

3.血热

《医案与溃疡临床指南》指出:“血热风动,皮痒。”说明痒和热关系密切。血热患者可出现口唇发红,皮肤灼痛,同时瘙痒、疼痛,搔抓表皮有血渗出,常伴有发热。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或数,如急性皮炎。

4、风湿病

多发生于外阴、肛门、阴囊等。这些部位的皮肤肿胀,有时会有皮肤糜烂和渗液。湿邪引起的瘙痒总是挥之不去,并伴有脾胃不和证。舌胖,苔白,脉缓或滑,如湿疹。

5.风很大

风邪患者的特点是瘙痒急,瘙痒重,游走性强,全身广泛,变化快,无固定瘙痒,间歇性瘙痒,常伴有外感证,如荨麻疹。

从以上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出现皮肤瘙痒,严重的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可继发划痕、血痂、湿疹样改变等损害。在用中药治疗皮肤瘙痒症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1,血虚风燥型

这种综合征多见于老年人,病程长,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皮肤干燥脱屑或皲裂,瘙痒剧烈;伴有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四肢酸痛;舌红、苔薄白、脉细或湿等症状。这是血虚肝旺,燥风所致。治疗应该是补益气血,祛风止痒;该方剂由当归、黄芪、生地、麦冬、升麻、蒺藜、郁金、柴胡、枳壳、浮萍、夜交藤制成。

2.脾胃湿热型

脾胃湿热引起的瘙痒,大多是因为脾失健运,湿蕴,湿热下注所致。患者的肛周、外阴等处,皮损表现为阵发性瘙痒、皮肤红肿疼痛,或出现脓疱、溃烂、糜烂、渗出。一般症状有口苦、胸闷、便溏、尿少、气味重、苔黄腻、舌红、脉滑。治疗以清下焦湿热为主。金银花、蒲公英、徐长卿、苦参、地肤子、菖蒲、茵陈、白鲜皮、黄连、紫花地丁、木香、土茯苓宜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3.血热实证

血热旺盛型瘙痒一般发生在夏季,皮肤瘙痒多为热毒所致。皮肤有常见的灼热感,瘙痒难止。天气冷了会缓解,热了会更严重。患者通常会停止抓挠,直到皮肤破损。日常会有心浮气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舌红或红边,苔薄黄,脉浮或弦数等。治疗以清热为主,治本为主。该方剂使用当归、生地、蝉蜕、知母、苦参、白鲜皮、紫草、槐花、牡丹皮、喜树花、牛蒡子和薄荷。

临床上多种皮肤病都会引起皮肤瘙痒,如荨麻疹、银屑病、湿疹、皮肤瘙痒等。瘙痒可遍及全身,也可局部发生;有轻有重;持续的,间歇的,突然的。用中药治疗皮肤瘙痒症,需要根据瘙痒症的病因确定采用哪种治疗方法。所以皮肤瘙痒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要积极寻找病因,对症下药,去除诱发因素。

未经作者许可和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