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杨树皮的功效与作用
(唐本草)
杨树树皮的不同名称(“石梅方”)。
来源是杨柳科山杨的树皮。
植物形态学山杨,又称山杨(植物名实考证),山杨。
树木。树干细长直立,高达20米。一年生枝黄褐色,有光泽;多年生枝是蓝灰色或深灰色,有明显皮孔。叶芽长0.5 ~ 1厘米,椭圆形,通常具4片鳞片;单叶互生;大小和形状有多种变异,近三角形,通常长3 ~ 7.5厘米,宽3 ~ 8.5厘米,顶端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叶柄长3 ~ 6.5厘米,嫩枝上的叶片长达14厘米,叶柄长达8.5厘米。花序,花先开叶;雄花序长11.5厘米,雄蕊4 ~ 11枚,花药长圆形或卵圆形,红色或紫色;雌花序长7 ~ 15 cm,子房无柄,花柱极短,柱头开裂扁平。花盘狭长呈漏斗状,口缘有毛。蒴果椭圆形和纺锤形。种子倒卵形或卵圆形,浅褐色,有长柄和许多长毛。花期为3月至4月。
出生在山坡上。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四川等地。
这种植物的根皮(杨树根皮)、枝(杨树枝)、叶(杨树叶)也都入药,各有专文详述。
加工《雷公烘论》:“凡杨树皮,用铜刀刮之,蒸之,自始至终,装于布袋,挂于屋东,以干用。”
性苦性寒。
(1)唐代草药:“苦而无毒。”
②《日华子本草》:“味酸寒。”
③纲要:“苦、寒、无毒。”
功能主要用于祛风、化瘀、化痰。治疗风痹、脚气、血瘀、孕期腹泻、牙痛、口疮。
(1)《唐本草》:“主慢性风脚气肿,四肢迟缓无力,毒气易游于皮,痰癖等。用酒渍取之。”
(2)《本草补遗》:“祛风血阻,致伤,血滴落于骨肉之间,疼痛难忍,而皮肤瘙痒肿胀,用杂木作汤,抚平浸过的部位。”
③《日华子本草》:“治瘀伤血瘀,必取酒,煎之可续筋骨。”
(4)提纲:“用盐煮浆漱口治口疮。”
内服用法用量:煎服,1 ~ 3两;或者泡在酒里。外用:冲洗或浸泡在汤剂中。
方案一:治项下异味:将米煮三次,取圆叶杨皮十二两,切开,取水五升,煮两升,照常酿酒,每旦一灯,每日再服。(“台湾以外”)
②治孕期腹泻:白杨皮一斤。细切,取一升水,煮两升,分三次服。(钱进方)
③牙痛的治疗:杨树的树皮用醋煎。(《石梅纪偏方》)
提醒你:这种杨树皮的中草药来自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