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字的拼音和构词法
1、蹄(tí zǐ):指动物的脚,尤其是马、牛等有蹄动物的脚。
2.鞋履(tí ti):指为马匹或牲畜安装的铁制蹄盖,用以保护蹄子并提供坚实的踩踏支撑。
3.tí tù:又名“八哥兔”,是一种耳朵极长的矮兔。
4.tí piàn:指动物的蹄经过切割加工后得到的一种薄片,常用于食品加工或中草药。
5.típɣI:指马或牛的大腿肌肉,也用来指人的腿。
6.提卜·ɣ·恩吉:指的是奶牛前腿的肘部。
7.趾钉(tídρng):指钉在马蹄或牲畜蹄子上的铁钉,用于固定马蹄,加强踏力。
8.马蹄形(mǎ tí xíng):指类似马蹄形的形状,如月牙形物体。
9.tà tí shēng:指动物行走时蹄子踩在地面上发出的声音。
10,tílěng qěng:比喻经济不景气或饭桌上几道单调的菜。
11、马蹄形花纹(mǎ tí tú àn):指一种类似马蹄形的花纹,常见于陶瓷、玻璃、纺织品等装饰材料上。
12、蹄盖(tí tào):指为马或牲畜安装的蹄保护装置,类似于马蹄铁的作用。
13、蹄花(tízhua ng Huā):指花瓣呈马蹄形的花,如菱角。
14.tíjíbüwīn:形容人走路、工作等。有力地,有节奏地,有条理地,平稳地。
15,tíqiɣn Xiān hé:指色泽淡黄,味道鲜嫩的牛肉菜,常与鲜蘑菇、豆腐一起烹制。
蹄的起源
蹄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文字。在古代,人们用图画来表达事物,包括动物的形状和特征。在象形文字中,蹄字的形状类似于动物的蹄特征。
蹄字由两部分组成:左边是象征动物头部的象形文字,右边是代表脚的象形文字。合在一起,它们组成了单词“蹄”,代表动物的脚。
蹄这个词最早是用来指猪或牛的脚,后来逐渐扩展到指马、狗等动物的脚。动物的蹄在古代农耕社会和畜牧业中具有重要意义,于是人们对蹄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将其转化为文字,形成了现代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