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感冒开什么药(中药)?
1,外感风邪,营卫不和
症状有发热、恶寒、出汗、口渴、苔薄白、脉浮。
治疗调和营卫,辛温解表。
桂枝4.5克,炒白芍9克,生甘草4克,茯苓9克,鲜河北3克,豆蔻3克,鲜荷梗1。
用水煎服。
依言,感风邪,营卫不和。所以看到发热、恶寒、出汗,就在桂枝汤中加入清香之品,祛风除秽,调和营卫,热退风邪解。
2、风热感冒
症状有发热、微咳、咽部红、小便黄、脉浮、舌红无苔。
辛药治表证。
桑叶6克,菊花6克,牛蒡子6克,连翘6克,桔梗4.5克,芦根15克,蚕6克,竹叶6克,生甘草3克,香豆豉9克,薄荷2.4克,葱白3寸。
用法:加入薄荷、葱白,其余药物加水煎煮两次。* * *服用200ml,早晚两次。
都说肺精脏,清虚,所以选方要淡清,不要重浊。这就是对待“上焦如羽,不清不举”的道理。这是风热感冒,所以用桑菊饮和葱白黑豆凉透表里,宣肺化痰。
3、寒冷潮湿
症状:感冒两周,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部痒痛,大便干燥,小便正常,色淡白黄腻,脉浮。
祛湿解表法
药方是紫苏叶4.5克,杏仁6克,桔梗3克,炒枳壳3克,前胡3克,制香附3克,陈皮3克,炒莱菔子4克,薄荷3克,荆芥3克,甘草1.5克,葱3寸。
用法:一剂两汤,* * *服160ml,早晚分两次服。
《内经》评注中说:“由表及里者,先治之,后调之。”这是感冒夹湿,所以治疗首先要缓解,其次是脾虚湿热。
4、湿浊中上,胃肠气滞
症状:重寒微热,头胀身痛,胸闷不咳,舌苔白腻如粉,脉沉滑,大便溏薄。
表里祛湿法
苍术4.5克、藿香6克、厚朴4.5克、半夏6克、陈皮4.5克、石菖蒲2.4克、大腹皮9克、枳壳6克、生姜2片。
用水煎服。
按照说法,这个感冒是湿邪犯表里的综合征。湿邪束缚于肌表,卫阳沉郁于衣冠,温于表,所以恶寒重而发热轻,头胀身痛,湿浊中阻,气机失调导致胸闷,脉沉滑,舌苔白腻如积粉。故用苍术、半夏运脾燥湿,藿香芳香化浊,厚朴、枳壳、陈皮理气,以助燥湿,生姜祛湿。防湿散热,加黄芩、赤苓清热渗湿。表里之湿解除,症状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