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什么产业可以脱贫?

发展工业是摆脱贫困的根本策略。甘肃从贫困地区实际出发,改变过去依靠传统农业的单一局面,坚持市场导向,发展多种产业富民;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让分散经营的贫困户搭上规模化经营的快车,实现持续增收和稳定致富。

不仅是静宁苹果,在自然环境恶劣的甘肃,人们的钱包也在不断被各种产业填满。据统计,2016年,甘肃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近3000万亩,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87元,增长12.2%,富民产业收入占贫困地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

“要多渠道促进农业增收,延伸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规划发展乡村旅游,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步致富。”甘肃省委书记林多在基层调研时表示,甘肃省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构建产业支撑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行业选择:“什么行业能脱贫?”

什么产业能脱贫一直困扰着定西市威远县联丰镇站坡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东。“以前村里几乎没有什么产业,除了种地还是种地。”李海东说,山区天气寒冷,村民吃饭基本靠天气,收入微薄。不仅仅是站坡村,几年前,甘肃省大部分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依靠传统农业难以增加收入。李海东想到村里种植党参、当归、黄芪等中药材的传统,以及自己常年贩运中药材的经历,让他觉得这样的特色农产品应该是扶贫产业的主力军。

2010,李海东将富硒农业新技术应用于当地中药材的种植。“富硒黄芪亩产可达650多斤,最高每亩收购价格可超200元。”李海东很高兴带领数百名村民共同致富。

“目前,威远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40万亩,年加工中药材7万多吨,综合产值654.38+0.39亿元。”威远县县委书记吉秀说,全县217个行政村中,123个村的中药产业收入超过一半。在吉秀看来,找准特色产业,必须从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坚持市场导向,尊重市场规律,让经验可复制、接地气,最大程度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吉秀说。

甘肃省农牧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甘肃省优势特色种植面积达到31538400亩,占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50%以上。其中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全国领先。

行业是有的,但如果民众想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就得在精准覆盖上下功夫。“我们正在贫困村实施‘一村一品’产业促进行动。”甘肃省农牧厅厅长康国喜说,对“七个一批”名单管理核定的63万贫困户中的272万贫困人口,全省要逐户摸底、逐村建帐,因地制宜帮助每一个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做到“户有卡、村有表、乡有本、县有本”,真正实现贫困户、贫困村特色产业全覆盖。

“2017年,力争贫困地区新增蔬菜40万亩、水果27万亩、马铃薯22万亩,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达到2980万亩左右。”康国范说。

大数据

据统计,2016年,甘肃省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681家,占全省的93%。全省6220个贫困村中有6159个村民小组,占贫困村总数的99%;46万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占贫困户总数的69%。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9709个,带动301万户。该省探索形成了“各级政府+金融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人户+贫困户”等帮扶模式,实现了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与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双赢机制。

“合作社低价提供辣椒苗,蔬菜站派技术人员上门指导。经过4个月的增长,合作社的回收价格会高于成本价,可以说是‘零风险’。”陇南辉县的一位椒农喜滋滋地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了合作社。

据了解,近年来,辉县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思路,先后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6393万元,发展特色产业,建成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853个。依托产业扶贫,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65,438+04年末的5632元增加到2065,438+06年末的7804元,增长38.6%。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4.2万人减少到2016年末的17.3万人,减少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