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是什么药?
拼音名称
kǔ·蔡
另一个名字
败酱草[东北]、苦豆子、活血草、苦丁茶、苦丁茶、苦苣苔、黄杨。
来源
中华苦荬菜)Nakai,菊科苦荬菜属植物,全草入药。春夏秋均可收获,可鲜可干。
性品味
又苦又冷。
功能指示
清热解毒,化瘀活血,排脓。用于阑尾炎、腹腔脓肿、肠炎、痢疾、急慢性盆腔炎、肺热咳嗽、肺结核、吐血、鼻衄;外用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疮疡、阴囊湿疹。
剂量
3 ~ 5元。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干品研成粉末,香油敷患处。
提取
全国中草药汇编
来源
出自名医送别录。
1.《名医录》:苦菜生于宜州川谷、山岭、路边。凌东不会死。3月3日采摘,阴干。
2.陶弘景:《鲁同君》说苦菜三月生,稀稀落落。六月,叶中出花,茎直黄。八月,天昏地暗,根复苏,冬不凋。这种茶和这种很像。
3.《唐本草纲目》:茶为木,非菜花,春为苦茶。据《尔雅·曹氏》记载,云、茶和苦菜。《师母》云满苦茶。两件事完全不同,不成正比。根据《颜氏家训·易通卦·颜玄图》记载,苦菜生于寒秋。
拼音名称
kǔ·蔡
英文名
苦菜
另一个名字
茶,选举,冬游,苦马,苦乌鸦,苦云南
来源
药材来源:菊科植物苣荬菜的全草。
拉丁动植物矿物名称:苦苣菜。
采收与贮藏:冬、春、夏三季均可采收,极少使用或晒干。
原来形状
苦豆子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高度为30-100cm。根呈纺锤形。茎直立,中空,上部不分枝或分枝,上部无毛或腺毛,具乳。叶互生;下叶叶柄有翅,基部膨大抱茎,中上部无柄,基部宽戟形,叶软无毛,顶裂片大或顶裂片与侧裂片一样大,无裂叶少,边缘有刺齿,长10-18(-22)厘米,宽5-7厘米。头状,顶生,数个,排列成伞状;花序梗或总苞下部早期有蜘蛛状毛,有时有稀疏的腺毛;总苞钟形,长10-12毫米,宽6-10(-25)毫米,深绿色,总苞2-3列;舌状花黄色,两性;雄蕊5;子房下部花柱细长,柱头2裂。瘦果,长椭圆形倒卵形,压扁,亮褐色、褐色或肉色,边缘有微齿,每边有三条纵棱,棱间有细皱纹;成熟后,毛发呈红褐色、白色、多毛、细腻柔软。花期为4-6月。
栖息地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田野、山野、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在全国各地。
性格;角色;字母
性状鉴别根纺锤形,灰褐色,有许多须根。茎圆柱形,上部扁平,长45-95cm,直径4-8mm,表面黄绿色,茎基部略淡紫色,具纵棱,上部有暗褐色腺毛;易碎,易断,断面中空。叶子是互生的,枯萎的,破碎的。展平后全叶椭圆形,宽披针形,羽状竖琴,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短刺齿。茎顶端可见部分头状花序,舌状花淡黄色,或部分已结果实。轻微的呼吸,略带咸味。
化学成分
该产品的地上部分含有一种新的二糖化合物,苦苣菜苷A、B、C、D、glucoza-luzanin C、大环内酯A、crepidiside A和picriside B、C .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苷(cinaroside)、金丝桃苷、蒙花苷、芹菜素、槲皮素和山奈酚。
花分为木犀草素、槲皮素、槲皮苷、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呋喃糖苷和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醛酸吡喃糖苷。
种子油含斑鸠菊酸13.7%。
叶子还含有维生素c。
药理作用
全草(产自澳大利亚)含有抗肿瘤成分。小鼠大腿肌肉接种肉瘤-37后第6天,皮下注射苦茶酸性提取物,6-48小时后处死小鼠。肉眼及镜下、显微镜下观察,肉瘤明显受损(出血、坏死)。
性品味
苦味;性冷淡
归经
回归内心;脾脏;胃;大肠经络
功能指示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肠炎;痢疾;黄疸;淋病;喉咙痛;痈、疮、肿、毒;乳腺炎;痔疮和瘘管;吐血;出血;咯血;尿血;便血;子宫出血
剂量
内服:煎服,15-30g。外用:适量,鲜捣;或煎汤熏蒸;或者取汁涂抹。
注意
1.《本草经》:脾胃虚寒者忌用。
2.“吃得津津有味”:不吃蜂蜜。
各种展览
1.神农本草经:主五脏邪气,恶心胃脘。
2.《名医录》:治泄泻、口渴、热病、恶疮。耐饥耐寒。
3.《日本草药》:敷蛇咬。
4.《本草伊彦》:白乳破,刺常落。
5.《滇南本草》:凉血清热,胃寒,积腹,利小便。
6.《本草纲目》:明目,主痢疾。
7.《本草纲目》:治痔瘘。
8.《医林纲目》:清心解暑,清热除烦,催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