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干燥者慎用中成药如下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一周内排便次数少于2 ~ 3次,或排便1次需要2 ~ 3天。当粪便量少且干燥时,称为便秘。如果超过6个月,就是慢性便秘。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功能性便秘可能与饮食过于精细、食物中缺乏纤维素或水分、嗜辣、结肠运动紊乱、腹盆腔肌张力不足、排便反射减弱、缺乏运动、精神紧张、情绪不佳、易疲劳等有关。

便秘患者需要先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便秘,然后根据便秘的严重程度、病因、证型采取综合治疗。便秘患者要注意生活治疗,纠正不正常的饮食习惯和排便习惯,如增加膳食纤维含量,增加饮水加强对结肠的刺激,习惯早晨排便,感觉舒适时及时排便,增加活动量。

中医治疗需要辨证,根据证候分为肠实热型、肠气滞型、气虚便秘型、血虚便秘型、肾气不足型和津亏血虚型。

肠实热型

主要症状:大便干燥,排便困难,甚至大便隐晦,舌红苔黄,面红发热,口干口臭,腹胀或腹痛,小便短赤,或口舌生疮。常见的中成药有三黄片、牛黄至宝丸、泻热合剂、大黄通便颗粒、黄连上清片、当归龙回丸等。由于脾胃虚弱,使用此类中成药时请谨慎。

1,三黄片:由大黄、黄连素、黄芩组成。清热解毒,泻火通便。可用于治疗三焦实热引起的目赤、口鼻肿痛、咽喉肿痛、牙龈出血、心烦口渴、小便赤赤、大便秘结。

2.黄连上清片:由黄连、大黄、连翘、薄荷、旋覆花、黄芩、荆芥、栀子、防风、石膏、桔梗、黄柏、蔓荆子(炒)和白芷组成。包括甘草、川芎和菊花。清热通便,祛风止痛。用于上火引起的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疮咽痛、耳痛耳鸣、眼睛灼热、大便干结、小便黄等。

肠气滞型

主要症状:便秘,腹胀,甚至腹痛,频繁嗳气,或恶心呕吐,食量减少,舌苔薄腻。常见的中成药有木香顺气丸、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越鞠保和丸、四磨汤。止痛通膏外敷肚脐具有润肠通便、消胀导滞的作用。

3.枳实导滞丸:由枳实(炒)、大黄、黄连(姜汁炒)、黄芩、神曲(炒)、白术(炒)、茯苓、泽泻组成。散结祛湿清热。用于食积、湿热内阻所致的脘腹胀痛、纳差便秘。

4.木香槟榔丸:由木香、槟榔、枳壳(炒)、青皮(醋制)、香附(醋制)、三棱(醋制)、黄连、黄柏(酒炒)、大黄组成。行气解郁,泻热通便。可用于湿热内蕴、急性腹泻后重、胃肠积滞、腹胀腹痛、便秘。

5.越橘保和丸:由栀子(姜制)、神曲(麸炒)、醋香附、川芎、苍术、木香、槟榔组成。疏肝解郁,开胃消食。用于气滞食滞所致的胃痛,症见脘腹胀痛、嘈杂饱胀、食欲不振、大便不规则;消化不良是指上述症状。

气虚便秘型

主要症状:虽有排便感,但大便不硬,但由于劳累难以排出。身体虚弱,面色苍白,气短,四肢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常见的中成药有芪蓉润肠口服液、黄芪颗粒、四君子丸。

6.芪蓉润肠口服液:黄芪(炒)、肉苁蓉、白术、太子参、生地、玄参、麦冬、当归、黄精(制)、桑椹、黑芝麻、火麻仁、郁李仁、枳壳(麸炒)和蜂蜜。益气养阴,健脾补肾,润肠通便。用于气阴两虚、脾肾两虚、大肠失润所致的虚性便秘。

血虚便秘

主要症状:便秘、面色晦暗、头晕、心悸、唇淡、脉细。常见的养血润燥中成药有马人润肠丸、马人软胶囊、润肠通秘茶、当归养血丸等。

7.马人润肠丸:由火麻仁、杏仁(去皮炒)、大黄、木香、陈皮、白芍组成。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