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的先进事迹
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作学习中,还是有很多用到事迹的地方。事迹不是简单地为其单位和个人而设,而是要鲜明地反映和积极地弘扬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我们如何起草契约?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基层工作先进事迹。欢迎阅读。我希望你会喜欢它。
基层工作先进事迹材料1在呼图壁县大丰镇,有一个村庄——红柳塘村,引领着全镇农村建设的新模式。该村位于大丰镇东1 km处,312国道北侧,共有150户,人口707人,耕地面积8900亩。辖两区,汉族人居住。近年来,大丰镇红柳塘村党支部作为自治区级新农村建设党建示范点,以“五好”为标准,着力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8000万元。
抓队伍,强核心,为建设新农村提供组织保证
红柳塘村没有放松党建这个关键,在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上做文章,不断扩充新鲜血液。一是狠抓干部责任制。将镇里下达的任务分解到每个班子成员,细化量化考核指标。层层签订责任状,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年底根据工作量和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工资直接挂钩。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及时记录工作中的推诿、拖延、旷工等情况,并将处理结果与年终双目标考核挂钩。二是认真落实干部交接班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无故缺勤人员进行现金处罚,并作为干部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扣减相应的考核分值。结合“全程为民”工作,确定村干部为代理人,让群众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有一次,一个着急的干部忘了值班,被扣了50块钱。几年来,通过村干部工作,* * *接待群众50余人次,完成率95%,回复率100%,实现了“事事有结果,事事有回音”。三是深化干部承诺制。召开村民会议,宣传承诺,把承诺和兑现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干部的重要依据,使承诺落到实处。
把握载体,壮大队伍,为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继续深化无业党员定岗定责活动。建立“三定一评”机制,以岗位需求、专项技能、职责结合岗位职能、季度考评为基础。制定党员定岗定责管理制度,将岗位职责履行情况纳入党员考评,有效发挥了失业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目前,该村党员就业率为100%。李、陈家林等4名老党员主动申请环境卫生岗位,成立了老年卫生保洁队,负责全村的卫生保洁工作。同时,实施“百千万”富民工程。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确定带联系人、开展“创两带三带”活动,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党员“双带”能力。该村培养了8名引导员,15名带头人,20个示范户,70%的富裕户。扎实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除了村里的5名老党员,20名党员和6户贫困户结成对子,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党员5户农机户自发组成农机服务队,每年为5户困难户进行耕作,为困难户节约机械化耕作费用3000多元。
挖潜增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利用312国道沿线和靠近集镇的区位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建设了煤炭交易市场和红柳塘轧花厂,通过土地租赁、参股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进一步规范了土地、水井、树木等资产的承包和租赁程序,确保集体收入稳步增加,解决了“没钱办事”的问题。积极争取200万元地埋滴灌项目。全村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000亩,占耕地面积的30%以上,人均占用项目田地4亩,为“生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村党支部充分认识到,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农民发展无公害肉鸡养殖业。今年新建了3个高标准鸡舍,使全村养殖户达到12人。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二三产业,党员中有6户从事货物运输,月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党员中有4户承包了2000亩土地,年收入40万元。
抓治理,做规划,展现新农村建设新成效
充分利用农闲时间,邀请县镇司法人员以村民会议的形式宣传各项法律法规,使村民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其次,大力建设精神文明载体。在村委会建起了图书阅览室,投资65438+万元,建成了文明街道,安装了健身器材,建起了篮球场、乒乓球台,设立了读报栏、宣传栏,墙上写着“村规民约四季歌”“村民文明之歌”等宣传标语,潜移默化中让群众提高了文明程度。开展了“四和谐”、“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卫生示范户”创建活动,实行动态管理。目前,这个村95%以上的住户都达到了建档标准。
红柳塘村作为县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对居住区改造进行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按照50年不掉队的思路和硬化、绿化、美化、净化的具体要求,对房屋、道路、小巷、桥涵、文化室、卫生进行绿化。目前,全村已实现100%柏油路,抗震房建设率达95%。
你种多少,你就收获多少。近年来,红柳塘村先后获得自治区级“巾帼示范村”、“国家级党建示范点”、“县级五好”村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等称号。
基层工作先进事迹材料2卢今年48岁,是一名很普通的农村无业党员。有人说他喜欢游手好闲,爱管闲事,对别人好,迷失了自己。他自己也说:“人会活几十年,所以多做一些对大众有益的事情,无论是对人还是对自己,都是值得的。”
板桥河村* * *有党员居民28人,其中农村无业党员居民22人。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农村失业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进取精神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党员的先进性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不能、不愿意、不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促进* * *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探索在农村无业党员中实行定岗定责制度的新举措,板桥河村党支部以村党支部为单位,设置村财务监督岗、科技带动致富岗、外来人口管理岗、精神文明建设岗、社会治安岗、民事调解岗、志愿服务岗等岗位。
农村党员设岗制度实施后,板桥河村涌现出十余名先进失业党员代表。鲁就是其中之一。自从加入村里的“科技带动致富民间调解岗”以来,他充分发挥党员的积极示范作用,积极参与板桥河村的科技致富和科学种田建设。老卢曾大方地说:“作为党员,我不怕苦,不怕牵连。我最怕的是,有些事情我管不了,我做不出来。定岗定责制度的实行,使我成了一个无业无职的人,让我们这些农村无业党员结合自己的特长发挥余热。”
人生观:把爱给群众,把单鑫留给党。
陆在板桥河村当了4年科技副村长。通过多年的历练,老陆从一个年轻冲动热情的青年,逐渐变成了一个冷静果断有担当的老革命。他开始在自己负责的地里引进和养殖野生天麻、党参等中药材。为了掌握种植技术,他去国外种植区参观学习。经过一年的潜心研究,他成功了,那一年他收获了一万多元。在他的带动下,附近农民开始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同时,他带头种植魔芋,没几年就成了魔芋大户。随后,板桥河村的魔芋逐渐走上规模,批量流向市场,成为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板桥河村针对部分农村党员党性退化、组织观念弱化、宗旨观念弱化、知识年龄结构老化、精神状态被动等问题,从教育引导入手,在不发放报酬、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让农村无业党员“上岗”,协助村、组开展工作, 并积极在农村开展“农村失业党员设岗定责”,使农村失业党员有岗、有责、有责。 老卢闻讯后,认为自己应该为村里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民间纠纷调解做出贡献,于是第一个积极报名“科技致富、民调”岗位。5.12汶川地震发生后,老陆闻讯后,积极组织志愿服务队其他成员自发奉献爱心。在老卢的宣传带动下,虽然大家都捐了一点,20元50元的都有10元,但仅板桥河村一天就募集到了18000多元,其他很多都没能追到或者在外地以其他方式捐了。特别是几个残疾人,拄着拐杖一条腿走了几公里,把部分生活费送上去。那场面真的很感人。一些玩家献出了他们的爱,支付了特殊的党费,并要求其他家庭成员单独捐款。
腊月二十六,春节将至。考虑到彭这位住在偏远地方却拒绝进福利院的孤寡老人,无儿无女,年纪大了,恐怕生活上有困难。于是,老卢请示村支部后,商量着组织慰问。党员一行8人,年龄最大的60岁,将冒着寒冷的冰雪跋涉数十里,将全队团结起来。
老陆上任后,为了方便大家出行,能够更早的发财。他多方协调,四处奔波,带动全团人修建团级公路。在很多人不愿意出力的时候,老卢通过自己每天在工地上的辛勤劳动,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最后,在他的坚持和带动下,经过两年多的时间,这条高速公路已经通达全集团每家每户,正在积极发挥作用。大家都认为鲁最大的精神寄托是他对别人的帮助和快乐。“有人说我傻,做什么都亏本,但我觉得我是党员,有义务为群众服务。”老卢坚定地说:“我付出了这么多,得到了一切。”只要村子建设好了,爱护环境的人多了,新房子多了,有钱的人多了,我就开心了。"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党员,他体现了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他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一个缩影。
党员观点:工作不应该做。
作为一名农村失业党员,鲁收获的不仅是幸福,更是党和政府的信任。老卢已经努力两年多了。村里的事都和他商量。村民家里有什么事,也会找他请教。回忆这一年来的艰辛和收获,他笑着说:“别人赚钱,我‘赚’信任和人心。钱可能会成为过去,但信任永远不会消失,所以我会继续努力,争取‘赚’更多。”板桥河村党支部一直有这样的感受:尊重农村无业党员的精神需求,通过设岗、分配责任的方式,赋予其一定的权力,激励其全身心地为村民服务。只有充分调动农村失业党员的积极性,党组织的凝聚力才能大大增强,吸引力才能迅速扩大,战斗力才能大大提高。让没有工作的农村党员“上岗”,定岗定责,不仅给了没有工作的农村党员荣誉,也给了他们责任感和使命感。农村无业党员,在各项工作中走在群众前列,“逼”着他们在发展经济、科技致富、遵纪守法、计划生育、维护稳定中发挥模范作用,“促”着他们做合格的政策宣传员、共同致富的战斗员、维护稳定的治安员、依法治村的监督员、热心群众利益的服务员,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