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方剂学札记(80)半夏泻心汤临床探讨
“若多食寒凉之物,久则脾胃虚寒,胃中寒气盛,或寒性满病,以治寒肿消汤。
中医满分消汤,可治腹胀、冷疝气、大小便不畅、烦躁不安、足不举、四肢昏厥、食入反食、小腹虚寒、心口胀痛、小腹焦虑、畏寒昏厥、跑豚。
川乌、泽泻、黄连、人参、青皮、当归、生姜、麻黄、柴胡、干姜、山苍子(各两份)、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升麻(各三份)、黄芪、吴茱萸、厚朴、砂仁和黄柏(各五份)。"
当我们看到这个处方时,我们感到更加困惑。如果我们不知道这是李东垣的处方,我们肯定会说一些不愉快的话。
人参、黄连、干姜和半夏都用在里面。我们不能说这是半夏泻心汤,但它有半夏泻心汤的影子。半夏泻心汤去掉甘草和大枣,用黄柏代替黄芩。厚朴温中汤、甘草(厚朴、豆蔻、茯苓、木香、干姜)去橘皮,补中益气汤、甘草、白术去橘皮。将这三个处方合并,加入川乌、泽泻、青皮、生姜、麻黄、龙葵、益智仁和吴茱萸。
补中益气汤和厚朴温中汤都是李东垣自拟的方剂,而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的方剂。李东垣结合这三个处方进行加减运算。这个方子告诉我们,半夏泻心汤和补中益气汤是有机会一起用的。
我们来看看张琪老师在《张琪临床经验总结》里是怎么说的:1989,11年6月,笔者在病房里治疗了一个肾病综合征患儿,高度水肿,腹胀,不能平卧,蛋白尿(++),中西医治疗失败,逐渐尿塞,阴囊肿大。
我诊断了他的脸?白,肢冷,大便不实,舌淡滑,脉缓。
辨证为肾阳虚弱,寒湿困于脾胃,气滞于水。宜温肾健脾,祛寒湿,解郁理气,分上下。
处方:厚朴15g,制川乌10g,吴茱萸10g,麻黄10g,当归10g,荨麻7 g,升麻7 g,柴胡10g,木香7 g
服用6剂药后尿量明显增加,24小时排尿约1500 ml。腹部柔软,水肿消失。原策略是服用12剂,24小时尿量增加到3000 ml。腹水完全消失,全身水肿基本消失,尿蛋白从(++++)下降。患者饮食增加,精神体力恢复正常,病情稳定。
其实这种病并不是单一的肾病,只用单一的药方来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即使辨证特别准,也往往无效。当疾病在局部形成病灶时,治疗通常很困难。
我们从病人身上看到的症状,肤色?白,肢冷,大便不实,舌淡滑,脉缓。如果辨证的话,或许可以分辨出一个真武汤:茯苓、白芍、生姜、附子、白术。其实真武汤效果不一定好。
整个症状说明有阴寒证,寒加饮,寒饮。张琦先生用脏腑辨证代替六经辨证。
张琦先生也说:中满分逍遥汤出自东原石兰秘藏,原方中说:“治中寒胀气,大小便不通所致疝气...小腹虚,腹寒,心胀。”
处方中以川乌、干姜、吴茱萸、山苍子、益智仁、益智仁温肾健脾胃、除湿散寒,青皮、厚朴、升麻、柴胡、茯苓、泽泻、人参、黄芪、木香、当归、调理气血、麻黄、宣肺化痰祛湿。诸药合而为一,上下逍遥,祛寒湿,疗痞。俞治疗的此类疾病有很多,每当看到以上综合征,制止就会有效。
张琦先生将李东垣的中慢分消丸、中慢分消汤运用到极致,大病皆治。有时候,我们很难用简单的思维把他解释清楚,但至少看了这类病历,知道了临床上有些疾病和证候,需要复杂的诊疗,甚至不能简单的思考。如果我们单纯,效果并不好。两者之间的选择要慢慢考虑,在临床实践中逐渐理解。
《张旗》中的老先生也很会用经方,李东垣的方子也很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