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钩藤的古今研究
1.名医录:“微寒,无毒。主子忽冷忽热,有癫痫病。”
2.《本草读本》:“入肝经凉血祛风,清热止痉,久煎则虚;味甘寒,暂服为宜。”
3.《药性论》:“师徒吓哭,痈热。”
4.《草药半雅》:“味甘微寒,无毒。主子感冒发烧,十二抽搐癫痫。”
5.《日华子本草》:“治客胎风。”
6.《本草纲目》:“味甘苦,入厥阴经。专用于息风降火,有甘草治癫痫,有紫草出疹,久煎无力。”
7.《本草纲目》:“成人头眩,平肝风,除心热,小儿腹痛出疹。”
8.《本草经》:“味甘微苦微寒,除心热,治肝风火之病,风平火停,则癫痫、头晕、斑疹等症自平,祛风而不燥,久煎后中性品弱。”
9.《本草纲目》:“舒筋除眩,降气舒中。”
10.《本草纲目·有害有益》:“性味甘凉,舒筋活络,消眩晕、心热烦躁,和下气,治小儿惊风癫痫,绞胎,疏肝风不燥,性温。今除茎,纯用钩,工加倍。”
11.《本草纲目》:“治中风瘫痪,口眼歪斜,一切手足疼痛,四肢痉挛。还治那些远年患痛风瘫痪,筋脉急痛者。”
12.《本草纲目》:“专治婴幼儿,不理其他科。寒热休克癫痫,手足麻痹急寻,胎风急寻,口眼抽搐应寻。”
13.新版本草:“钩藤,味甘、苦,气微寒,无毒。入肝经。治寒热惊风,手足痈,胎风,口眼惊风。”
14.可读本草:“甘,苦,微寒,无毒。手足厥阴药也。清心平肝风。治疗成人头晕,治疗儿童惊风、癫痫、寒热。出了疹子就停钓,乘客除外。"
15.《雷公炮制药物性质说明》:“味甘苦,微寒无毒,入十二经脉。主要孩子感冒发烧,各种抽搐,胎风,夜啼。”
16.《药笼小品》:“甘苦,微寒。消除心热,平肝风,放松肌肉,消除眩晕。治好孩子的抽搐、哭闹、胀缩,这是俗语。”
17.《冯秘方录》:“钩藤,主要用于舒筋除眩,下气广,寒热,惊风癫痫,手足痈,胎风,口目。”
18.顾松原医镜:“平肝风,除心热,治头眩,治小儿癫痫,散肝风不燥。年轻的家庭很珍惜它,用它来治疗感冒、热等各种疾病。”
19.中华本草:“清热平肝;息风解痉。掌握儿童惊厥;夜哭;空气中充满了热量;子痫;肝阳眩晕;肝火肿痛。”
20.《中医大辞典》:“清热平肝,息风定惊。治小儿癫痫痈,成人高血压,头晕目眩,妇女子痫。”
21.花楸药液:“味甘,微温,入足厥阴肝经。涤湿息风,止惊风,治麻木抽搐痈。”
22.《饮片新参》:“苦而平。平肝、解脑热、治头晕、镇惊。”
23.《药歌四百味》:“钩藤微寒,治小儿癫痫。手足痈,抽搐口眼。”
第二,现代研究
1.成分:钩藤碱、异钩藤碱、去氢钩藤碱、常春藤皂苷元、钩藤碱、槲皮素、槲皮苷等。
2.功能:本品具有抗癫痫、镇静、抗精神依赖、降血压、抗脑缺血的作用。
3.药理: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能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停止实验动物癫痫反应的发生;但没有明显的催眠作用。钩藤能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减慢心率。若煎煮20分钟以上,降压效果会降低,不宜久煎。
4.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根据100余例的观察,多数患者服药后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头晕、头痛、心悸等自觉症状也相应减轻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