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的正确服用方法

早在北宋时期,名医钱乙就将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减去桂枝和附子,制成了六味地黄丸。最初,它主要是为“肾主虚”的儿童定制的,并记录在钱乙的儿科医学综合征指南中。

六味地黄丸在民间被称为“补肾方静”,常用于治疗肾阴虚等疾病。如果临床辨证准确,运用得当,六味地黄丸在治疗多种疾病中有着非凡的疗效。原方的功效是“三补三泻”,主要补肝、脾、肾,尤其是肾。

虽然药只有六味,但一旦灵活加减,滋阴的功效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在神经性耳聋患者的治疗中,如果临床症状为耳鸣、昼夜、听力下降、头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弱等。,原方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悬钩子等。是有效的。

此外,对于因劳累过度、熬夜上火引起的慢性咽炎患者,若咽部干燥、灼热、疼痛不适,中午病情加重,轻咳无痰或少痰、黏腻、手足发烫等症状,也可用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芦根等原方治疗,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六味地黄丸虽然药性温和,但此方倾向于补肾阴,阳虚、气虚、上火者不能长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