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津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津区有九个项目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分别是:旱码头龙舟会、江津酒厂酿造技艺、江津米糖酿造技艺、江津酱油醋酿造技艺、邵氏烧伤处、舞龙、清源宫庙会、匡氏武术、唐河婚俗。

旱码头龙舟曲节简介:主要流行于明末清初。端午节时,人们在街上划着“旱船”,喊着歌唱着山歌,然后聚在坝上的黄栌树下一起唱山歌,逐渐形成了离石的传统民俗。

民歌大多是农民口耳相传,没有文字歌词和歌曲。曲调有小板、柴犬、杨欢、板板、高山歌。

2011年,离石山歌被重庆市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成了今天的“干码头龙舟会”。

江津烧酒酿造工艺简介:?“江津酒产于省内,白沙烧酒产于天津”,这是《江津县志》中对明代嘉靖年间江津酒生产的记载。

“江津烧酒酿造技艺”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2011,被认定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津爆米花制作工艺介绍:江津爆米花洁白晶莹,香甜酥脆,爽口化渣,甜而不腻,风味独特,百年口碑,流传至今。

当地人会用糯米做炒米糖,时间长了就成了习惯。

江津爆米花糖的制作工艺特殊而复杂。从选米熬糖到制作成品,一共八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

“炒饭、糖、开水”,一句农村口音,流传多年,感染了几代中国村民。

江津爆米花糖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小吃,享誉海内外,蕴含着深厚的乡土文化内涵。

江津酱油醋酿造技术简介:江津酱油醋酿造技术已有190多年的历史。

“江津醋酿造工艺”是以优质大米和麸皮为主要原料,配置数百种中草药,酿造成膳食调味品的传统工艺。

“江津酱油酿造工艺”是以优质大豆和小麦为主要原料,酿造江津酱油这种膳食调味品的传统工艺。

“江津酱油”在不同时期经历了“固态发酵”和“稀态发酵”两个工艺过程,充满了传统的工艺和技巧,有自己的工艺特色和技术特点。

邵氏烧烫伤消除疗法简介:“邵氏烧烫伤消除疗法”是一套不留痕迹的民间烧烫伤治疗方法,是急需抢救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彩龙舞简介:清朝康熙年间,“小彩龙舞”在江津流传。

“小七彩龙舞”因舞者手持传说中的小龙形道具而得名。

“小彩龙舞”又叫“舞小龙”,在民间也叫“耍小龙”。

1946,舞龙人互相切磋技艺,将龙头加大到50厘米;龙服的长度增加到6米,宽度增加到25厘米。

江津的“小彩龙舞”就这样在民间形成并展示出来。

江津的“小彩龙舞”通常是三人舞,具有典型的地域代表性,形式多样,民间表演的游戏性强。

清源宫庙会简介:清源宫庙会分为上九会、清一会、传珠会、灯杆会四大庙会,以及观音会“太后会”和宫铃会。

匡氏武学简介:匡氏武学创立于唐代,汇集了历代匡氏武学的智慧和汗水。

匡的武术主要形成于冷兵器时代。用于保家卫国,强身健体,治病救人,流传至今,也融合了其他民间武术的精华。

匡氏武术从唐朝开国时匡氏祖师匡长柏,到明朝忠臣西四旗将军匡相成,再到四川有记载的第一代武术传承人匡华少。从一脉相传到现在,到现在已经十二代了。

唐河婚俗介绍:“唐河婚俗”始于宋代,盛于明代。清朝波及重庆永川、巴南、綦江,四川合江,贵州赤水、习水等县市。直到现在,唐河镇的人们仍然按照古老的婚俗礼仪结婚。

婚礼现场隆重,气氛热烈。有做媒、拍照、结婚、送新娘嫁人、吵架、感谢媒体等十三个流程,有浓厚的巴渝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