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制片人罗党员有哪些先进事迹?

罗,男,土家族,1937年7月出生,1956年6月入党,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2016年7月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党员”荣誉称号。作为一名老党员,他退伍回乡扎根深山老林19年,带领和帮助乡亲们历尽艰辛,锲而不舍地挖根脱贫。

主要事迹:

坚决保卫一个地方

1997 65438+2月20日,寒意料峭。刚刚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的罗,悄悄回到了牛庄村的老房子里。

第二天一早,罗就去爬山了。从房前的赵凤岩到房后的庙湾岭,他每天早出晚归,想往山里钻。邻居们笑着说:“老罗在城里待久了,回来老家锻炼身体,享受退休生活。”虽然心里藏着一个“大秘密”,却是笑而不语。

1977之前,人们还记得:“灯不亮,广播不响,道路不通,牛庄像个‘无人区’”。

时任书记的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心自己动手建造金山水电站。去做吧。没有路,罗和50多名村民亲自拖着半吨重的变压器和设备材料在山上满身是雨和泥。“拉一条旱船,叫一声歌,板和械一起下去。”如今,金山电站已发展成为拥有三级电站、装机容量1.3万千瓦、年纳税70万元的综合电站。

罗回来了。

“我们在任的那些年,解决的是村民的‘粮袋子’,从来没有解决过村民的‘钱袋子’。百姓吃饱了,荷包瘪了。”这些年来,罗对村民们一直有一种“亏欠”感。就像他说的,“不让乡亲们兜里有钱,死了都不能闭眼。”

家在他对面的村民朱坤最有发言权。“自从罗老回了老家,就没闲过,不是种点什么,就是养点什么。”和罗一起富起来的,是村里的万元户,县里的“拔尖人才”。

九里坪村农民杨三兄弟,原来住在茅草屋里,轮流穿一双破球鞋。1999年初,罗上门动员他们种植天麻,帮忙贷款3000元,免费提供部分菌种和技术指导。当时三兄弟净利润1,000多元,把茅草房换成了七间砖房。八年后,杨给盖了新房子,买了电视、冰柜、太阳能热水器等。,他的生活蒸蒸日上。

罗就像一个取之不尽的“火种”,点燃了村民“挖穷根”的激情。19期间,与罗一起种植烟叶、药材、蔬菜的农户1500余户,增收510万元。牛庄乡原副乡长李斯达感叹:“老百姓的腰包能鼓起来,罗老有一大半功劳。”

顽固的

在罗的家里,书房是最大的,也是装饰得最好的。近2000本书和十几种报刊。这里,应该是宜昌最高的乡村书店了。

“狗守夜,鸡司晨。不学,就是人。”蚕吐丝,蜜蜂酿蜜。不学的人不如物。“罗老追求他的生活。

1998春节刚过,雪还没化。老罗和陈淮15000元,去陕西和山西学习天麻种植技术。

这位老陈就是罗的青梅竹马,从陕西地勘局退休的工程师陈孔焕。天麻作为一种名贵中药材,人工栽培难以突破有性繁殖。“既然你退休了,就不要再折腾了。更何况技术难度大。说不定,你这把老骨头就丢在山里了。”陈孔焕好心劝他。那天晚上,围着火炉,罗和陈孔焕一直聊到深夜。

面对掌握致富的“金钥匙”,罗在取经的路上碰壁了。“别处养殖可以成功,牛庄也可以。”罗和陈孔焕爆发了“牛脾气”,决定在家里进行天麻有性繁殖实验。

第一年,失败。第二年,我又失败了。第三年,成功。2000年5月,第一粒天麻种子在冰冻期长达4个月的高山上繁殖成功。此时实验已经进行了100多次,观察记录已经写在三本书上。

有了这个,就有了罗的两个手指头。“被锯断的两根手指掉进了一堆木屑里,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说起这件事,罗的妻子李传春的眼圈红了。“如果我住在县城,我这个年纪就不会断指了。”

如今,牛庄乡天麻种植面积从19前的220平方米发展到去年的16800多平方米,增加了18000万元。

靠山吃山也能靠山。几十年的从政经历让罗痛心疾首,前几年急于脱贫,过度砍伐森林,欠下不少“生态债”,绿色发展、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为了督促我们种树,这位老人脾气很倔."和一样,每到年底,尤其是春天,牛庄的天麻种植大户都会被罗逼着多种几棵树。五年来,全乡累计补植树木65438+万株,完成植树造林、廊道绿化、退耕还林近万亩。

实现梦想

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敢于担当,勇于示范,是罗几十年来产业扶贫的“诀窍”。

2000年,罗遭遇了产业扶贫道路上最大的失败。

那年八月底的一天,罗的小院突然变成了菜市场。几十个农民把卖不出去的萝卜拖到他家,让他包销。

原来,罗引进了一个反季节蔬菜品种——白玉春萝卜,在牛庄村种植了116亩。当它在9月份被购买时,唯一的出路廖化镇的叶池区坍塌了,留下大量的萝卜滞留在家中。他一天开五次会,想尽办法联系老板往国外发货。罗从来没有停止过。“普通人的销售让人放心,我的无所谓。”最后,罗老的八万斤萝卜全部烂在了地里。村民李宽全种的9.6亩没有卖完。罗自掏腰包15500元补偿种子、地膜、化肥。

虽然“我倒了就亏了”,但罗坚信,搞活特色产业是脱贫致富的“造血机”,高山蔬菜一定要搞。

第二年,他吸取经验教训,组织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与大型批发市场签订销售合同。白玉春萝卜种植面积超过8000亩,先后建成冷库23座,增加农民收入2000多万元。

牛庄人至今津津乐道的是罗领导的“白色革命”。全乡发展地膜覆盖粮食5000多亩,单位面积增产100多斤,极大地解决了群众缺粮问题。

从65438年到2009年,罗带领村民试种香菌、白肋烟、中药材、蔬菜、魔芋、百合等品种。,还尝试过养猪、养羊、养鸡和特种养殖,最终形成了烟叶、药材、蔬菜三大支柱产业。2015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8元,比20年前增长了近10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