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端午节怎么过?
农历五月初五河南如何过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在河南民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为了纪念屈原,另一个是来自田文对端午节的新规定。
屈原说基本上和南方一样。老百姓把所有源于田文的俗语都叫做“躲五”。传说在古代,人们称五月为恶月,五月五日为恶日,在这一天出生的孩子为“五日”。“五天”是父母的克星,没人敢养。齐国的田文是“五天”。他的父亲几次试图杀死他,但多亏了他母亲的保护,他活了下来。但是他父亲命令他在五月初五去他奶奶家。田文长大后做了宰相,他下令把“藏五”改为“端午节”,说五月五日是吉日,凡是在这一天出生的孩子都不准做害人的事,也不用去姥姥家“藏五”。从那以后,就有了端午节。随着生动有趣的传说,河南的端午节习俗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有一首民谣说:“五月五日,麦子熟了,包粽子过端午节。”说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从形状上看,其他省市有包饺子、牛角饺子、锥形饺子、菱形饺子、桶形饺子、称重锤形饺子、九角饺子,而河南以牛角饺子为主,有三角和四角。
河南为什么要包饺子?据说,在屈原第一次投河自尽后,每年的五月五日,也就是屈原逝世的纪念日,人们都往河里扔米以纪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梦见屈原面黄肌瘦,赶紧上前询问。原来,人们扔进河里的米被鱼、龟、虾、蟹吃了。屈原没有食物充饥,所以日渐消瘦。他琢磨着怎么防止鱼、龟、虾、蟹吃米饭。屈原告诉他,如果把大米用竹叶包起来做成尖玉米(也就是粽子),鱼、龟、虾、蟹都会以为是菱角,不敢再吃了。当这个人醒来时,他把这个梦告诉了他的邻居。在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按照屈原在梦里说的做了。不久,屈原给了这个人一个梦来感谢人们给了他粽子。后来,人们就这样做了,逐渐形成了包饺子的习惯。
“五月午后三分阳,饺子油条泡雄黄。”在端午节期间,河南人不仅吃粽子,还吃油炸食品。油条、油条、麻叶等。都是人们经常做的油炸食品。在众多油炸食品中,糖糕、菜角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节日食品。
在端午节,有些人非常讲究吃鸡蛋。端午节的早上,家庭主妇们把鸡蛋煮熟,在孩子的肚子上滚几圈,然后去壳给孩子吃。据说这样可以避免孩子的灾难,孩子以后也不会肚子疼了。
受“五月五日是恶日”这一古老说法的影响,端午节仍有许多消灾祛病、防止瘟疫流行的民俗。这一天,河南家家都有摘挂艾的习惯。当太阳还没有升起,中原城乡还笼罩在晨雾中的时候,农民们就带着露水上路了。据说日出前的艾草清凉,可以辟邪。日出后的艾绒是热的,容易招鬼,所以人们要在日出前上山采集艾绒。
在河南南部的一些地方,人们要在日出之前从井里和河里打水,用井水和河水洗脸做饭。传说月宫里的嫦娥晚上把杵药洒到井里和河里,用这水洗脸做饭能治百病。
说到喝雄黄酒,人们马上会想到《白蛇传》的故事,还有徐贤让白娘娘喝雄黄酒,让白娘娘在端午节露出真面目,把徐贤吓死的民间传说。不过现在喝黄酒的人少了,大多用雄黄酒擦耳朵鼻子肚脐。据说这样可以避瘟疫,杀蜻蜓,防蛇蝎子,防毒疖子。
此外,端午节抓蟾蜍的古老习俗在河南农村仍很流行。人们认为蟾蜍剧毒,能清热解毒,尤其是在端午节抓到的蟾蜍。蛤蟆最毒,质量最好。人们把蛤蟆眼水泡里的毒汁挤出来,和面粉混合,搓成条状,晒干备用。还把元宝墨放进蛤蟆嘴里,挂在墙上,晒干就成了中药,叫蛤蟆墨。人有坏疽,用这种墨水画个圈,病情就会得到控制。正是因为这个习俗,这一天的癞蛤蟆特别难抓。人们都说它是“神虫”。人们害怕在这一天被抓,纷纷躲藏起来。所以民间有“大腹便便的蛤蟆躲在端午节”的说法。
端午节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大人给他们穿上五毒的肚兜,黄色的绣花鞋,手脚五色线,脖子上挂着精致漂亮的香囊。它们神气十足,在人前人后嬉闹。孩子是女性的理想典范。当孩子穿戴整齐,在众人面前炫耀母亲的针线活技艺时,女性获得了极大的心理安慰和满足。这些凝聚着母爱的儿童装饰品,为传统的端午节增添了迷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