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啊!我死于如此多的癣。
浅部真菌病简称癣。所以现代医学中的“癣”字通常指的是浅部真菌病。但在中医中,“癣”字指的是各种皮肤病,而不是浅部真菌病。所以一定要深刻理解“癣”的真正含义,千万不要混淆。
疾病的起因
浅部真菌病是由寄生在角蛋白组织上的致病真菌引起的皮肤病,其病原体可分为:
1.皮肤癣菌:寄生在皮肤角蛋白组织上的致病真菌统称为皮肤癣菌。根据侵入组织和培养特性的不同,细菌可进一步分为以下三个属:
(1)毛癣菌:侵入皮肤、毛发、指甲。该属有13种能引起人类疾病。常见的有黄癣菌、红色毛癣菌、中断毛癣菌、紫色毛癣菌和石膏毛癣菌。它们的培养特征是杆状大分子孢子,壁光滑。
(2)孢子虫:侵入毛发和皮肤,我国常见铁锈色小孢子菌和羊毛小孢子菌;这些培养物的特征是纺锤形的大分子孢子,孢子壁上有刺。据报道,有8种动物会引起人类疾病。
(3)表皮癣菌:侵入皮肤和指甲。该菌株仅为絮状表皮癣菌的一种,可引起人类疾病,其培养呈杵状或梨形大分子孢子。
上述三属的皮肤癣菌可引起组织反应,产生红斑丘疹、水疱、鳞屑、断发、脱发和甲板改变。根据其侵犯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和甲癣。
2.角质癣菌:寄生在角质层或毛干表面的致病真菌可称为角质癣菌。这种癣菌分为两种,即角质型和多毛型。前者包括花斑癣、红色棒状杆菌、曼森毛癣菌和温尼克毛癣菌;后一种类型有腋生毛癣菌。
角质形成细胞寄生在人体组织表面,所以一般不会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即使存在也是极其轻微的。
流行病学
浅部真菌病相当普遍,遍布全球,在我国也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据上海几家医院统计,这种皮肤病占皮肤科门诊总人数的第二或第三位,有的甚至排在第一位;根据空军医院1985年云南、广西一线官兵发病情况调查资料,医院对某集团军2370名官兵进行体检,发现患浅部真菌病的有1414人,占被检人数的59.66%;在我校第一、二附属医院,根据1955-1964的病例统计,初次门诊费用为40731,此类病例6108例,占15.98%。浅部真菌病的发生与细菌的种类、个体对细菌的抵抗力和环境有关,但这类皮肤病之所以如此普遍,发病率如此之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真菌生命力强:真菌不含叶绿素,没有光合能力,只靠寄生或腐生生存。真菌喜欢潮湿温暖的环境,最适生长温度为25-26℃,在pH值3.0 ~ 10.0的条件下均可生长。虽然耐高温(45℃以上)能力较弱,但在4℃以下适应性较强,对紫外线和辐射也相当有抵抗力。可见真菌对生存条件要求并不严格。因此,人们可以从大气、动植物、人类粪便、地板和土壤等中培养和检测致病真菌。简而言之,真菌的生命力很强,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处不在,所以真菌感染人类的几率自然增加。
2.携带者是导致浅部真菌病病原体传播的主要原因:由于人们对癣的危害认识不够,不重视,往往一生病就任其发展。就足癣而言,大部分患者都不是很严重,只是轻微的瘙痒,所以从不主动就医;有些患者即使症状明显,仍然不积极治疗,因为患病时间长了,习以为常了;有些患者虽然经治疗治愈,但由于传染源没有得到控制,没有预防措施,往往会再次复发。上面列举的三种人都是携带者,最终导致后果:可能造成自己感染,引来别处的癣;社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给周围的人。
3.致病真菌的传播很难预防:疾病的传播范围相当广泛,病原体可以通过公共物品广泛传播,如拖鞋、浴缸、洗脚盆、毛巾、美容工具等。可见,上述公共场所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消毒措施,否则不容易控制其发病率。
4.人体自身的抵抗力也对这种疾病的流行起着重要作用:虽然有人认为真菌传染性低,但即使在脚趾间,如果局部不破,也不容易发病。但众所周知,不注重个人卫生的人;系统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和恶性肿瘤;因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上述情况无疑会促进癣的发生。
5.外界环境与癣的流行也有重要关系:真菌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故本病易发生于趾间,多见于湿热地区和炎热的夏季。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浅部真菌病是会传染的,既有自身的,也有他人的。本病的感染方式:一是直接接触感染,如头癣的发病,常因直接接触患头癣的儿童或患癣的动物而引起;二是间接接触感染,如经常使用癣患者用过的东西,如拖鞋、枕巾、擦脚布等。,可能会引起癣。
临床类型和症状
一.头癣
这种疾病是一种头部皮肤和头发的浅部真菌病。在我国,头癣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黄癣白癣、黑癣和化脓癣。
(1)贫民窟
脓疱中的病原体是脓疱及其蒙古变种。这种病中医上叫脂疮,国内俗称“秃疮”,南方叫“瘌痢头”。主要流行于农村地区,多见于7 ~ 13岁儿童,男女比例为9: 1,但也可发生于成人和青少年。
这种疾病发生在头皮上。起初皮损为丘疹或脓疱,然后干燥结痂,颜色淡黄。痂可以扩散扩大,大小和黄豆一样大或者更大。此时痂的外观类似于一个盘子,外围略凸起,中心略凹陷,有毛发贯穿其中。这种所谓的脓疱痂是由脓疱菌、皮脂、鳞屑和灰尘组成的。是蚕豆的一个重要特征,有助于诊断。同时也提示此时该病传染性强,往往需要隔离治疗。这种结痂像豆渣一样,容易捏碎,有老鼠味,是这种病的另一个特点。相邻的痂可以相互融合,形成一大片灰黄色的厚痂。如果痂被刮掉,它可能有一个潮红和潮湿的表面或浅表溃疡。如果不治疗,可能会破坏毛囊,愈合后留下萎缩性疤痕。
病变处被感染的毛发干燥、枯萎、弯曲,有零星脱发,但未发现体征。无论患者头皮周围的情况有多严重,在发际线处都会保留一条宽度约为1 cm的正常发带,这里的头发不受影响。
脓疱自觉有瘙痒症状,病程缠绵。如果不治疗,在他成年之前,他没有希望自愈。糜烂化脓者可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除了头部,面部、颈部、躯干和指甲偶尔也会受到影响。如果病情严重,还会引起过敏反应。这时候,全身出现的皮疹被称为癣菌疹。
病患部位经过滤紫外灯照射可呈深绿色荧光,镜检可发现病患毛发为内生菌丝,脓疱病检亦可见孢子或鹿角。
(2)白癣
在我国,白癣主要由铁锈色小孢子菌感染引起。经常流行于城市托儿所或小学。几乎都是儿童期发病。
头皮病变是鳞状斑块,从小的如蚕豆,大的如硬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蔓延和扩展成碎片,形状大多不规则。病变处的炎症反应不明显,但边界仍清晰。该病干燥无光泽,常伴有头发断裂,与法氏秃顶不同。常于距头皮2 ~ 5 mm处断裂,靠近头皮的毛干外可见白色真菌鞘,也是真菌形成,被视为本病的特征之一。
当用过滤的紫外线照射时,鹿可以显示明亮的绿色荧光。毛发镜检见外生孢子,皮屑早期真菌镜检多为阳性。培养物的97%是铁锈色小孢子菌,其余是小孢子菌。
患者感觉瘙痒或无明显症状,病程为慢性。如果不进行治疗,他们往往可以在青春期自愈。这可能与皮脂分泌旺盛,年轻人局部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抑制真菌有关。恢复后,新的头发可以再生,不会留下疤痕。
(3)斑癣
该疾病的病原体是紫色毛癣菌或中断毛癣菌。主要侵害儿童,发病率仅次于白癣和黄癣。
头部损伤与白癣相似,也是鳞屑性斑块,但病变面积比白癣小,数量多。此外,该病的症状与白癣略有不同,主要表现为低度断发,常断于距头皮1 ~ 2 mm处,有的甚至头皮一出来就断。此时观察患处毛发,只发现残留发根的黑点,故名黑癣。
经过滤紫外灯检测,该病无荧光。显微镜下发现病毛为内生孢子,早期皮屑中也可见菌丝。80%的培养物是紫色毛癣菌,20%是双毛癣菌。
这种病的传染性比天疱疮和白癣弱。自觉痒或无不适。病程缓慢,治愈后少数人留下疤痕,部分头发秃。
(4)脓肾
银屑病是由嗜动物真菌感染引起的,如石膏小孢子菌或羊毛小孢子菌。
病变多为大的痈样隆起,炎症反应激烈。受影响的毛囊化脓,可从中挤出脓液。病变处的头发容易断裂脱落,剩下的头发极其松散,拔起来毫不费力。痊愈后常遗留疤痕,真菌镜检及带病培养阳性。
这种疾病的症状通常是疼痛或轻微瘙痒。大多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还出现发热、倦怠、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第二,体癣。
除头部、手掌和脚底、腹股沟、外阴和指甲外,人体光滑皮肤上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统称为体癣。也称为癣或癣。该病常见的病原体有红色毛癣菌、石膏毛癣菌、絮状毛癣菌、紫色毛癣菌及上述头癣病原体。
体癣多见于儿童,其次是青少年。该病的临床表现与致病真菌的种类和个体反应有关。皮疹开始是红斑或丘疹,然后损害以远心方式逐渐向周围扩展,病灶中心趋于自愈,时间长了变成环状。环的边缘略高于相邻的正常皮肤,此处炎症症状较明显,有小丘疹、水疱或鳞屑附着其上。有时候,环的中心
可出现皮疹,新的皮损逐渐扩大成环状,此起彼伏形成多层同心环,境界特别清晰。本病病灶大小不一,数量不确定,1~2个或以上病灶,全身性病灶少见,分布不对称。但如果患者患有免疫缺陷疾病或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皮疹可能会扩散至全身。
另外,目前临床上常称为“非典型体癣”,是患者误诊为其他皮肤病或体癣,在病灶处涂抹皮质类固醇乳膏所致。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体癣的典型症状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严重的炎症反应,病灶迅速扩大,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难以鉴别体癣,故名。这就是使用皮质类固醇后局部皮肤免疫力下降,导致致病真菌扩散的原因。没有经验的医生很难做出正确的诊断。
体癣患者感觉痒,搔抓后可能并发细菌感染。刮去损伤周围的鳞片进行显微镜检查可以发现菌丝或孢子。
第三,股癣
这种病可以看作是发生在大腿上侧和内侧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体癣。絮状表皮癣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其他皮肤真菌也可致病。
股癣绝大多数是成年男性,女性很少。通常是单侧或两侧对称分布。严重者皮损可向上蔓延至下腹部;向后扩散,扩散到臀部;向下延伸并涉及大腿的其他部位。
与体癣相比,本病有以下不同之处:1。股癣的损害形式很少为圆形或椭圆形,多为不规则形或弧形;二、股癣皮损常呈苔藓样改变或急性、亚急性湿疹样改变;第三,股癣更容易并发细菌感染;4例股癣比较严重。
股癣一般由足癣或手癣本身引起。其病情与季节变化有关,一般夏季复发或加重,冬季可缓解。病程缠绵,必须耐心治愈,否则容易复发。
第四,脚癣
足癣是由致病真菌感染足部引起的最常见的浅部真菌病原体,我国称之为脚气或湿气。该病的主要病原体为红色毛癣菌、絮状毛癣菌、石膏毛癣菌和玫瑰色毛癣菌。此外,经常有报道说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
大多数足癣是由中青年病原体引起的。儿童和老年患者少见,可能与他们活动量少,脚趾干燥有关。
这种病原体容易发生在脚趾之间,尤其是第三、四趾之间。这与以上部位皮肤接触紧密、潮湿、不通风、汗液蒸发不畅有关。足癣病变的表现一般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水疱型:脚趾与脚底之间可见从针到粟的深水疱,水疱壁厚,散在或密集分布,相邻的皮疹可融合形成较大的水疱。水泡液自然吸收,干燥成鳞片。
(2)趾间糜烂型:用在趾间,患处潮湿多汗。皮疹开始于浸泡,导致瘙痒或摩擦后皮肤受损,最后转变为糜烂、潮红和潮湿。它可以伴有渗出物,并经常发出难闻的气味。
(3)鳞屑性角化:相当常见,易侵犯足底、足侧、趾间、足跟。皮损呈鳞状、角质、粗糙、坚硬,偶有皲裂,冬季尤甚。
以上三种类型的皮损常同时混合出现,但只有一种是主要的,称为足癣。比如水疱型以水疱为标志,偶尔可见糜烂或鳞屑。
该病自觉瘙痒,尤其是水疱型和足趾糜烂型。足癣的发病与季节有关。往往冬淡夏重。夏季易引起细菌感染引起的过敏反应,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五、手癣(手癣)
手癣是一种发生在手掌表面的浅表真菌病,类似于中医所说的“鹅掌风”。可以是原发性的,但是大部分都是足癣本身传播的。病原体与足癣相同,临床表现与足癣相似。因为手是暴露的部位,通风比脚好很多,所以临床上没有手指糜烂型,只有水疱型和鳞状角化型。临床上偶有糜烂发生,但多为念珠菌感染所致,而非皮肤癣菌。
六、灰指甲(甲癣)
灰指甲是由指甲上的皮肤癣菌引起的,俗称甲癣;如果灰指甲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则称为甲癣。由于灰指甲和灰指甲总是被混淆。
甲癣始于远端指甲、侧缘或甲褶。以指甲颜色和形态异常为特征。大多呈灰白色,失去光泽;甲板明显加厚,表面凹凸不平。其质疏松破碎,指甲下常沉积角质和碎屑。有时候甲板可以和甲床分开。此外,临床上还可见一种特殊类型,真菌性白甲。这种类型的表现不是增厚,而是指甲表面出现点状白浊,然后逐渐扩大蔓延到整个指甲。灰指甲病程缓慢,如果不就医,可能会病一辈子。甲真菌病的临床特征是甲板增厚,表面有水平的皱纹,有时呈褐色。仍有光泽感,但没有灰指甲常见的甲下角质和碎屑沉积。同时常伴有甲沟炎,表现为指甲周围红肿,自觉疼痛压痛。甲沟常渗出少许,但未发现化脓。这种病的病原体是念珠菌或曲霉菌,需要真菌培养才能确诊。
七、花斑癣。
花斑癣因紫斑和白斑交替存在,故中医称之为紫斑癫痫病。鉴于夏季出现显著的汗疹,故又俗称汗斑。这种疾病是由寄生在角质层上的花斑癣引起的。该菌株是亲脂性的,以前培养经常失败,现在国内有很多培养成功的报道。也有人提出,从真菌分类的角度看,花斑癣不应该属于真菌的范畴。那么由其引起的皮肤病就不应该叫癣,建议改名为花斑癣。
花斑癣通常发生在颈部和胸背部。有时,上肢的近端也会受到影响。基本损伤是黄斑,黄豆大小。新出疹为棕褐色或棕褐色,旧皮损为灰白色。皮损表面附着少量糠鳞,相邻的皮肤诊断可合并成较大的不规则皮损。一般无自觉症状,偶尔出汗时有轻微瘙痒。
八、皮肤癣菌(皮肤癣菌)
毛癣菌疹是指真菌或其产物从原发灶通过血液循环在人体其他部位出现的皮疹,属于过敏反应。该病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有活跃的原发真菌病灶;在足癣的病灶中寻找真菌阴性;癣疹的情况随着原发活性真菌病灶的控制而改善,直至消退;癣菌试验必须是阳性,如果是阴性,可以排除癣疹的诊断。
发癣菌疹可分为泛发型和局限型。前者的皮疹为苔藓样皮疹,即全身出现对称性、播散性丘疹,与毛囊一致,大小约为针至粟;后一种表现为汗疱样皮疹,表现为手掌和指尖均有散在或簇状深水疱,大小不一,疱壁不易破,少数可演变为较大水疱,如黄豆大。
这种疾病是自觉的,发痒,难以忍受,特别是在局限型。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皮疹,如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等,比较少见。
诊断和鉴别
根据病史和临床特征,浅部真菌病很容易诊断。必要时,可进行以下辅助检查:
1.真菌镜检:选择皮损边缘的鳞屑或病毛。将其放在载玻片上,加入一滴氢氧化钾溶液,并加入盖玻片。然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促进角质溶解。最后进行了显微镜观察。真菌检查阳性对诊断有明确作用,真菌检查阴性不能排除癣的诊断。
2.真菌培养:常规培养基是沙氏培养基。从病灶处取鳞片、毛发或水疱膜接种,然后置于25~30℃培养箱中培养。一般5天左右可以看到菌落生长,然后可以进行菌株鉴定。如果培养三周后没有菌落生长,则该培养物可报告为阴性。
3.过滤紫外线灯的检查:这种灯也叫木灯,是利用紫外线通过一个含有氧化镍的玻璃装置。在暗室中可以看到一些真菌,在过滤紫外灯的照射下产生彩色荧光。这可以根据荧光的有无和颜色的不同,为浅部真菌病尤其是头癣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此外,这种灯对托儿所等团体检查也有帮助。
浅部真菌病必须与多种皮肤病相鉴别,简单介绍如下:
一、头癣要与银屑病、脂溢性皮炎、斑秃相鉴别:银屑病多见于成人,从儿童开始。除头部病变外,还常累及躯干和四肢。病变是表面有厚银白色鳞片的斑块。病变处头发呈刷状,但无病变,即无断发、脱发、头发干枯、头发枯萎等。脂溢性皮炎多发生于成年人,主要发生在眉间、鼻唇沟、胡须、腋窝、躯干中央、耻骨丘。皮疹是表面的红斑、丘疹、油垢。不间断地发现图像和搔痒;斑秃,俗称“鬼剃头”。发病前有多种精神障碍,病变如圆形脱发,边界清晰。脱发区既无炎症反应,也无鳞屑。主观上没有痒。上述皮肤病和发菌试验均为阴性。
二、体癣应与玫瑰糠疹、银屑病相鉴别:玫瑰糠疹通常发生于躯干、四肢近端,皮疹广泛且呈对称分布,主要表现为红斑,皮损长轴与皮纹或肋纹平衡,表面附着毛状鳞屑。真菌镜检为阴性;银屑病多见于冬季,夏季缓解。其他鉴定内容参照上述。
三、股癣应与神经性皮炎和慢性湿疹相鉴别:除神经性皮炎和慢性湿疹的真菌检查为阴性外,这两种疾病的损害缘并不比邻近正常皮肤略高,不存在夏重冬轻的现象。
四、手足癣应与湿疹、带状疱疹相鉴别:湿疹常累及手、足背及手指、脚趾的伸展侧,常呈对称分布。急性皮疹为多形性损害,慢性患者常见明显浸润,可为苔藓样,颜色深红,边界清楚;带状疱疹好发于手指侧和手掌边缘,常伴有多汗。以上疾病真菌检查均为阴性。
款待
首先,系统疗法
(1)克福康唑:目前该药多为口服替代灰黄霉素。酮康唑是一种合成的广谱抗真菌咪唑。其抗真菌机制是抑制真菌细胞膜重要成分麦角的合成,导致细胞膜正常功能丧失,膜通透性增加,最终导致真菌变性甚至死亡。根据临床实践,这种药对浅部真菌病有很好的疗效。
适应症:主要用于头癣,其次为全身性体癣、重度股癣和甲癣。
禁忌症:肝功能异常,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本品。
用量:成人,200mg,一天1次。儿童体重不到20kg,50mg,1。
次数/天;20 ~ 40公斤,100毫克,1次/天;40公斤以上可作为成人剂量服用。
(2)其他咪唑类:伊曲康唑的抗真菌作用是酮康唑的5 ~ 10倍,治疗皮肤癣菌的最小剂量为每日100mg。
第二,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对不涉及头发或甲板的浅部真菌病可能有效,但需要耐心和长期摩擦。常用的药物有两组。
(1)独特的外用药物:可选用特殊药物克癣灵液外敷患处。
(二)特异性广谱抗真菌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家族有结构相同的咪唑环,即咪唑类药物如氟康唑、咪康唑、奥昔康唑、益康唑、酮康唑、联苯苄唑。
三、各种浅部真菌病的具体治疗方法
(1)头癣
我国总结出了一套好的“五字疗法”经验,即服(药)、洗(头)、擦(药)、调(发)、消(毒)。根据这个经验,我们可以选择酮康唑口服,按照上述剂量,4周;治疗期间每天洗头;坚持外用适当的抗真菌软膏1 ~ 2个月;每周理发一次,直到痊愈;病人的日常用品,如帽子、毛巾、枕巾、梳子等。,应定期消毒。
(2)体癣、股癣和手足癣
我们应该坚信局部治疗这类癣是可以有效的,但是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不同的皮损使用不同剂型的癣药。
1,癣类药物并发感染,应先控制感染。
2.当皮损肿胀、渗出明显时,可选择3%硼酸水或0.02%呋辛溶液湿敷,待肿胀、渗出减轻后再选择有效的治疗癣的外用药。
3.若患处出现糜烂和少量渗出,需用黄连氧化锌油外用2-3天,再酌情更换合适的癣药膏。
4.当病变显示鳞状角质化时,软膏或乳膏是治疗癣的合适剂型。
5.如果损伤皲裂,不宜外用酊剂,最好选择软膏或乳膏。
6、皮疹以红斑、丘疹为主,可选用酊剂或软膏和乳膏。
7、面部、大腿内侧等部位的皮损,严禁使用高浓度的角质去角质剂,以免刺激而引起皮炎。
8.只要剂型选择正确,主张不宜频繁更换外用药。每种癣药膏至少要用一周。
9.若病情顽固或皮损广泛,局部治疗难以治愈,可口服酮康唑,200mg,1次,每日4周。
(三)甲癣
该病原则上也要局部治疗,但由于甲板相当厚,一般药物不易渗透,所以不能采用通常治疗癣的方法来处理该病。外用前应尽量去除甲板,然后外用抗真菌药物。常见的方法如下:
(1)刮甲法:每天用小刀将病甲易碎部分尽可能刮去,然后外用5%碘酊、30%冰醋酸或韦氏溶液,每天坚持1 ~ 2次,直至痊愈。
(2)溶甲法:先用胶带保护指甲周围皮肤,然后在甲板上涂25-40%尿素软膏,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并用胶带固定。两天换一次敷料。当甲板变软,有漂浮感时,用镊子拔出来。然后,每天按照套路换药。伤口愈合后,外用癣药膏,直至指甲长好。
如果通过上述方法治疗失败或病例数较多,也可考虑口服酮康唑,剂量同上,往往需要半年左右才能治愈。
(4)花斑癣
这种病很容易治愈,但经常复发。传统药物,如20 ~ 40%的硫代硫酸钠溶液和2.5%的硫化硒乳剂均可有效。此外,咪唑霜也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5)发癣菌疹
本病的全身治疗可按过敏性皮肤病的原则进行治疗。局部无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尤其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癣药。可以选择温和的氧化锌油外用,也可以用3%硼酸水湿敷。此外,必须积极治疗活动性癣病变。
预防
一是做好健康宣传教育,普及癣的防治常识和措施。
二、积极治疗癣患者,特别是头癣、手足癣患者,充分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
第三,注意个人卫生,不要和患者使用日常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