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驱病反应”也叫阳性反应。
虽然驱病反应广泛存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但中医正规教材中并未提及,而历代中医文献中却有丰富的记载。比如东汉著名医家《伤寒论》就提到了很多服用相关中药后身体的正常反应,清代火神医家郑钦安也在著作中谈到了很多人服用温阳药后身体的一些正常反应。现描述如下:
第一,身体排出疾病的方式,也就是治疗后我们的身体通过什么方式排出疾病。由于病原体进入人体的部位和性质不同,所患疾病也不同,不同的人体质也不同。因此,排出致病病原体或致病气体的方法多种多样,可通过以下方式排出体外:
首先是四肢。四肢指的是脚和手掌。我们的手脚是全身的末端,也是最容易消除邪气的地方。一般来说,邪气的来源也是邪气的出口,所以大部分邪气都是由表及里,侵入体内的。我们的疾病病原体向心性侵入身体,但当它们被消除时,它们是离心的,从我们的躯干、内脏和四肢排出。据临床观察,侵入人体的邪气通过寒气、冷气、冷汗、粘汗排出体外。
第二个方面是通过皮肤。人体的阳气被激活后,人体会调动自我调节的机制,各种病原体都可以通过皮肤排出体外。不同的致病因素以不同的形式排出体外。比如我们通过皮肤排泄寒气时,一般会出冷汗,而排泄湿气时会汗液粘稠,有的人甚至汗液粘稠得像胶水或黄油,颜色较深,有臭味。出汗时要及时用干毛巾擦干,避免风吹。如果不擦干,我们很容易再次感受到外邪,这个时候也不要用冷水洗,因为出汗后,我们身体的关节是很松弛的。如果用冷水洗,会感觉到冷,也会导致关节堵塞,邪气无法排出。
另外,如果在中医治疗中通过发汗来祛邪的话,在治疗过程中不要大量出汗,因为出汗很容易导致患者虚脱,一般患者都是轻微出汗,从轻度到中度,我觉得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出汗真的导致电解质和水的流失,我们可以及时给病人输液,补充一些液体和电解质,也能达到补救的效果,或者让病人喝一些糖盐水或者粥,都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所以,通过皮肤排出邪气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汗,从而达到祛邪的效果。这种方法也是我们中医里很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中医叫发汗。《内经》有句话叫“秀者汗出”。
所以,如果我们觉得很冷,可以通过这种排汗的方法排出邪气。当疾病通过皮肤排出后,部分患者会出现皮疹,这也是体内毒素排出体外的标志。对于一些过敏体质的患者,皮疹更为常见。有的人有丘疹,有的人有疱疹。一般来说,讲丘疹的人是风热热毒被排出体外的一种表现。有的人有疱疹,抓破之后会流黄水,所以这种皮疹是我们身体的湿气或者湿热排出体外的反应。当致病因素通过皮肤排出时,除了皮疹,其他的都会出现斑疹,这也是中医治疗后我们体内排出的热毒的反应。
此外,一些文献还记载,根据皮疹的位置,可以推算出驱邪的经络。比如脚底涌泉穴的皮疹,就是少阴经的毒气排出的。如果是足背的皮疹,那就是阳明经的毒邪排出的部位,其他部位也是。另外,有些患者会说,起床后,房间的气味很臭,我们通常称之为病气。如果有人生病了,当你去他的房间时,你会发现味道很奇怪。这一般被认为是人体阳气充足,睡觉时邪气通过皮肤排出的反应,所以会有臭味。开窗通风会更好。举个例子,我的一个病人告诉我,当他体内湿气很重的时候,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气味特别强烈,很臭。通过中医的治疗,他体内的湿热被清除后,他的狐臭就会得到明显的改善甚至消失。有的文献还记载,疾病通过皮肤排出时也有蜕皮反应。蜕皮反应就像蛇蜕皮一样。当然在临床上不太常见。
第三个方面是尿液。中医饮证患者有的有水肿,有的有水潴留,如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通过中医的治疗,患者体内的水分会通过排便排出,而排尿是最主要的途径。比如我们的一些患者,四肢水肿,服药后会发现尿液特别多,这是体内水分通过中医治疗排出体外的标志。一般来说,随着尿量的增加,体内的水分和饮料会被排出,水肿会逐渐消退。此外,热邪也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比如我们治疗一些体内有热证或热毒证的患者,患者服药后会发现尿液颜色很黄,排尿时尿道有刺痛感,有的还会有灼热感。这是体内的热毒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的一种反应。一般来说,随着尿液颜色变淡,尿液的刺痛感和灼热感减轻,体内的热邪得到更好的排出。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鼓励患者多喝白开水,以帮助消除这种邪恶。
第四个方面是消化道。消化道主要通过胃肠道排出疾病,因为胃肠道是大部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通道。体内的废物和毒素大多通过大肠和粪便排出体外。腹泻是排便的主要表现。有的患者服用中药后一天可腹泻5-10次,大便很黑或有臭味,像水一样。虽然腹泻很厉害,但是如果是中医排出反应,腹泻后不会有疲劳感,反而会觉得很畅快,因为他体内的邪气会通过大便排出。临床上见到很多阳虚证患者。在这里,首先我来解释一下什么是阳虚。中医讲究阴阳平衡。阳就像我们身体里的太阳。有些人的“太阳”能量不足,就会出现阳虚。比如他们冬天特别怕冷,别人夏天在空调房还好。他们一进空调房,马上就觉得受不了,对冷特别敏感。
在食物方面,阳虚患者对那些寒性食物和生冷食物特别敏感。比如夏天人们吃绿豆冰,冰镇啤酒没问题,但是阳虚患者吃了会不舒服,有时候会跟医生说吹凉风会让胃和肚脐不舒服,要用手捂着。临床上我们给阳虚的患者进行温阳的治疗,可以用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众所周知,附子不是常温阳,但是很多阳虚证患者服用四逆汤后会腹泻。这种腹泻是邪气排出的反应,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慌。这种腹泻一开始大便颜色比较黑,然后颜色逐渐变淡,最后变成黄色大便,形状比较多。我曾经在临床上遇到过这样一个肛周湿疹患者。病程数年,各种治疗均失败。后来,他来看我。
一般来说,湿疹属于湿热证。当时我看到他肛门周围有湿疹,颜色很淡,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湿热湿疹不一样。湿热湿疹看起来颜色有点红,分泌物粘稠。另外我看到他的舌苔很淡很嫩,舌苔薄白,舌面湿润,也是阳虚的明显特征,当时就给他开了附子理中汤。因为我觉得他的病属于脾肾阳虚,不能温水。服药后,这个病人两天前出现了严重的腹泻。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一般来说,附子理中汤常用于治疗脾阳虚型腹泻,但这位患者服药后腹泻严重。后来,我去翻翻书。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太阴病”中说,脾阳虚证的患者,病情好转时有时会腹泻。这种腹泻是身体将虚寒之邪排出体外的表现。因此,有些阳虚患者在使用温阳药后会出现腹泻,这往往是人体驱走邪气的反应。
另外,有些患者服药后,胃里会有气体在动,会觉得好像有气体在胃里跑来跑去,或者会感到疼痛。有的病人放屁多一点,有的病人会打嗝很厉害。这些现象提示,人体的阳气恢复后,脏腑之气就会得到很好的调节,身体开始疏通气机,排出不健康的气,这是好事。临床上我们遇到肝气郁结的患者。一般给他服用一些疏肝行气的药物后,患者往往会出现腹气窜的现象。我们认为,这是对人体气机的良性调节,使胃肠功能更好,睡眠更好。如果致病因素在上焦,所谓上焦就是指我们的胸,包括心肺。上焦的邪气可以通过呕吐排出体外。比如肺癌患者服用中药后会经常呕吐,吐出来的都是黏黏的痰,说明患者经过中药治疗后,正气恢复,这些上焦的邪气通过呕吐排出体外。这种方式也是我们中医治疗中驱邪的重要方式。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从正善用发汗、呕吐、下法三法与邪作斗争,呕吐就是其中之一。
第五个方面是呼吸道。一般来说,太阳穴的感冒可以通过呼吸道打喷嚏、流鼻涕、咳嗽来消除。临床上常见患者干咳或痰多,昼夜不停;或者突然怕冷,风大,大量流鼻涕,鼻塞,打喷嚏,很像感冒。这是太阳通过正气攻邪的反应。说到这里,我想起2006年,我去马来西亚讲课,和马来西亚的同学聊天。有个同学跟我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说他在治疗一些外感咳嗽的时候用了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创立的治疗外寒内饮所致咳嗽的良方。这位同学用小青龙汤治疗外感感冒引起的咳嗽时,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本来这个方子是用来缓解患者咳嗽的,但是患者服用后咳嗽得更厉害了,但是咳嗽不会加重。现在回想起来,患者的咳嗽也是身体通过呼吸道驱邪的一种表现。咳嗽的一过性加重,是服药后体内正气与邪气激烈斗争的一种反应。通过临床观察,风寒邪气是通过咳嗽、打喷嚏从经络、四肢的某些穴位排出,也有患者是从气息排出,如常见的支气管哮喘。服用药物后,患者会无缘无故感冒,打喷嚏和呼吸都极其寒冷。我们认为这是呼吸道驱邪的反应。
第六个方面是经络肌面。一般有排病反应时,经络会产生移痛现象。什么是移痛现象?也就是疼痛会随着经络沿线的部位而转移。比如太阴手的肺经,从肘部开始疼痛,经过治疗后,疼痛会逐渐转移。运动时,病气经过的部位常伴有痛、酸、胀、麻、痒等感觉。有些患者出院时会出现剧烈的疼痛,或者腹痛,甚至是难以忍受的疼痛。这是体内的阳气在经络中运行,将潜伏的阴邪排出的反应。此时,杨正在集中精力全力修复身体的健康状况。如果身体有温热感,是经络和气血运行顺畅有力的自然反应。比如临床上我们治疗一些痹症,也就是常说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的关节酸痛。有时候我们在治疗痹症的时候,患者会反映服药后疼痛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这其实往往是我们身体的阳气驱逐了阴寒之邪的一种反应。所以我经常给病人解释,这是我们身体驱赶邪灵的表现,不要慌。这种关节疼痛加重的现象可能是经络开通前的反应。中医说“不见效则痛,不见效则不痛。”中医在刺激人体阳气疏通经络的时候,在疏通之前的那一瞬间,疼痛可能会加重,但是一旦疏通了经络,疼痛就会大大缓解。
此外,还有肌肉萎缩严重的患者。中医治疗过程中,会反复出现全身肌肉疼痛,有时疼痛难忍,并伴有呕吐、口渴、发热等症状。这些都是身体阳气旺盛,邪气通过经络肌表排出的表现。临床上,患者往往会出现几天甚至一到两个月的肌肉疼痛,然后发现疼痛的肌肉并没有收缩或下垂。这种修复经络的应对可以说是惊心动魄,需要医生极大的决心和患者强大的信心。
第七个是洞。我们人体有五种感觉和各种各样的孔。这个孔口也是病原体入侵的一个容易途径,但也是病原体排出的一个容易途径。我们身体的孔口,如眼、鼻、耳、口、女阴、肛门和尿道。经窍驱邪有什么反应,比如牙痛、耳痛、耳内流脓、舌尖起泡、咽干咽痛,或者早上起来发现有很多牙龈或者拉肚子,也可以全身经窍驱邪。我在这里举个例子。我在四川工作的时候曾经治疗过一个孩子。他是一名慢性中耳炎患者。一开始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是很好。我给他看的时候给他开了中药。治疗了一个星期,没有太大反应。到了治疗的第二周,他的耳朵里流出了很多又脏又粘的液体,里面有淤血。他父母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吃药后耳朵里会有乱七八糟的东西出来?他们很害怕,所以找到了我。我跟他父母说,这可能是他吃了中药后耳朵排出有毒病原体的反应。果然,孩子耳朵排出大量污秽的黏液后,中耳炎明显缓解。
这个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部分患者口腔内无异常味道,但服用中药后感觉口苦、口臭。但随着治疗,这种症状逐渐消失,他体内的热毒明显减轻。这里的口苦、口臭都是体内热毒之邪通过口腔排出体外的反应。另外,我们之前说过,服用温阳药后腹泻,也是体内邪气通过肛门口排出体外的一种反应。在这里,我还想重点介绍一下女性通过阴道和月经排出体内病原体的反应。我曾经在厦门有一个女病人。她来看湿疹。病人非常湿热,同时,她的血瘀非常严重。她的月经很暗,有很多血块,还经常痛经。从舌象来看,她的颜色是紫色的。我在给她治湿疹的时候,也给她用了活血化瘀的药,治疗血瘀证。治疗的时候她告诉我,有一次经期掉出一个大血块,真的很震撼。我安慰她说,别怕,这是中医治疗后,身体通过月经把体内的淤血排出体外的表现。一般来说,瘀血的排出对体内的气血瘀滞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临床上我帮很多女性看月经不调等疾病的时候,如果有气滞血瘀,也就是气血不流通,我会让患者吃中药,直到月经第三天。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中医调动身体的调节反应,通过月经排出瘀血。还有一个来看脸上黄褐斑的女患者。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气血不流通出现痛经症状,二是大便不畅,所以我当时治疗的时候重点关注了这两个方面。第一是疏通大便,第二是疏通气血。我还特意嘱咐她要坚持吃药到月经第三天。最近她来看我的时候跟我说她上次月经期有很多血块,好像是很脏的东西,大便通畅了,脸上的黄褐斑也明显改善了。所以月经是排出体内淤血的好方法。
身体驱邪还有其他方式,比如六经驱邪,人体突出部位驱邪,还有所谓的情绪反应和言语反应。
排出反应的时间因人而异。如果病在经络,排出的时间会短一些。如果病在六腑,排出的时间会比较长。如果病在五脏,排出病的时间会最长。因为我们中医说经络在表,六腑次之,五脏在最里面。此外,放电反应还与患者的体质有关。一般来说,杨胜的体质是最容易驱邪的,身体强壮,抵抗力强,自我修复能力好。阳虚体质最难祛邪,因为其抵御外邪和自我修复的功能相对较弱。所以阳虚体质要用中医治疗,温补阳气,从而帮助他驱逐体内邪气。
此外,中药方剂的剂量也会影响疾病排出的时间。一般来说,如果病人不是虚的,药方的剂量越大,病排出的越快。
第二,身体驱邪的方式。邪恶的本质决定了排泄的方式。
自然界有不同的邪气,如风、寒、热、湿、燥、火等。,而不同的病原体也会在我们体内产生,比如痰、水饮、血瘀等。,不同的病原体对排出疾病的反应也不同。一般来说,风邪的排出反应是打喷嚏,流鼻涕,发烧,以及身体疼痛,瘙痒,麻木和肿胀的感觉。遇寒邪,脏腑寒邪较重的患者,如四肢痿痹等,服药后可能畏寒全身,感觉好像病情加重,感觉有冷气出来,出一身冷汗。湿邪一般卡在全身的经络和上、中、下三焦,表现为四肢沉重,甚至浮肿。因此,当湿邪排出时,它移动到手脚,除了酸、麻、痒的感觉外,还会引起水泡、湿疹甚至脱皮。有的病人全身都是黏糊糊的汗。这些都是湿气排出体外时的反应。
我给你讲个病历吧。因为厦门的气候非常炎热潮湿,湿疹之类的皮肤病发病率很高,这类患者我见得比较多。一个老人来看病,湿疹已经三年了,我给他开了点药。后来吃了一个星期感觉还不错。他再来拜访的时候,我给他开了十天左右的药,然后就去马来西亚讲课了。回来后他告诉我,治疗第十天,我全身起了很多疹子,挠一挠就会出水,很痒。当时联系不上我,所以无法咨询。但是,尽管有这些情况,他并没有停药,坚持服用。过了一两天,皮疹渐渐消退,他的病好了一大半。火邪主要通过斑疹、瘙痒、肿痛、发热、尿赤、肛门灼热、腹泻等排泄。对于一些感冒发烧的病人,我喜欢用的药方是姜生粉。通常吃了这个药,腹泻几次就会缓解,烧就下去了。这主要是通过腹泻将火热之邪排出体外。我们中医的术语叫“止血在根”,所以通常开了这个药之后,我会告诉病人,吃了这个药可能会拉肚子。不要害怕紧张。通常情况下,腹泻几次后,发烧会立即消退。
还有痰邪,主要通过大量咳痰、无明显诱因的尿频、腹泻、大量出汗排出体外。排出瘀血的途径有皮下瘀斑、便血、咯血、月经。如果瘀血阻滞在经络中,患者就会腰疼,或者体表酸、热、麻、肿、痒如虫,或者手腕会不自觉地跳动、抽搐。这是生命力旺盛,瘀血经络出现的必然反映。最后是干邪,干邪排出体外的方式有舌红、面红、大便黑等反应,我在临床上并不多见。致病因素的性质也会影响放电反应的持续时间。一般来说,风轻易排出体外,而湿粘液最慢,寒邪藏于肌中,相对湿邪较慢,痰邪最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同的病原体以不同的方式排泄。
三、出院反应与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的关系。
药物不良反应,英文ADRS,是指在常用剂量条件下,由于药物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与预防和治疗目的无关的意外有害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和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可分为A型和B型..A型不良反应是由于药物药理作用的增强而引起的,其特点是可预测的,与剂量有关,发病率高,死亡率低。A型不良反应通常在药品说明书中注明。B类药物的作用是与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很难预测。常规毒理学筛查发现不了,发生率很低。一旦发生,死亡率很高,要密切关注该药的不良反应。很多网友或者人会觉得我们的中医治疗很安全,没有副作用。其实中药在治疗过程中也会有一些不良反应。比如川乌、草乌、附子引起的乌头碱中毒,蜈蚣、水蛭、青藤碱引起的过敏反应,木通、青木香等药物中含有的马兜铃酸引起的肾损害,朱砂、章丹引起的重金属中毒,斑蝥、马钱子、砒霜引起的中毒反应,所以中药也可以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中药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毒性药物在适应症、剂量、疗程等方面使用不当,未能辨证用药所致。因为我们中医非常注重辨证论治。比如现在大家经济水平明显提高,就会买一些补品,但是有的人适合补品,有的人不适合。所以也要辩证的做补充。如果我们不辩证地进行补品,比如你不能补品,阳气高的人就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身体的排出反应和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有区别的,但有时很难完全分开。以下几点有助于区分这两者:
首先,放电反应是身体的一种良性调节反应。不管反应有多强烈,大多数时候都感觉很舒服,患者的精神和身体状态都是好的。比如,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腹泻很厉害,但腹泻后,患者感觉很舒服,胃口也很大。比如关节是凉的,放电反应越舒服关节就越暖和。我的一个女病人体内有很重的淤血。吃了中药后排出的经血很黑,大概20天就停了。但她排出血块时并没有任何不适,反而觉得很轻松。这是典型的排出疾病的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或多或少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甚至导致死亡,所以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时,患者会感到非常不适,很多不适会出现在精神上或身体上,比如腹泻,这就是药物不良反应。出院后,患者会感到疲倦、无精打采、食欲不振。
其次,排出反应通常在身体驱走邪气后停止,即使在用药期间也是如此,只要不中断用药,药物不良反应就会持续。比如前面提到的,治疗过程中出现大量皮疹。如果是反应,三四天后身上的湿疹会明显好转。但如果是药物过敏反应,只要不停药,皮疹就不会消失,甚至会加重。这是区分两者的一种方式。我们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才能把两者区分清楚。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时很难区分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不良反应,所以要注意:第一,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反应,要密切观察和监测,看是药物不良反应还是药物不良反应。因为有时候药物不良反应和出院反应并不能一次识别清楚,需要一个过程来区分。如果最终确认是排病反应,我们也无法抑制。相反,我们应该利用这种情况来帮助身体赶走致病因素。但如果是药物不良反应,就需要积极处理,停药,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其次,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应,患者难以承受,或者已经对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首先要考虑药物不良反应,积极治疗。(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