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丽江特色
纳西族风味食品很多,尤其是火腿巴巴。还有“纳西火锅”、“鸡肉凉粉”、“鸡肉炖豆腐”、“吹猪肝”、“酥油茶”。火腿巴巴外酥里嫩,油而不腻,香味扑鼻。放置半个月后,其味道不变,有咸有甜。原料有丽江小麦粉、10多种红糖、植物油、猪油、火腿、草果、辣椒、洋葱、豆瓣酱等。,而且制作精美。首先准备好各种蛋糕,猪油,植物油,火腿末。制作时,先在清泉水中放少许苏打,将面粉合成面团(冬天用温水),然后在大理石案板上将面团揉透,放回木盆中。制作时,从要用的面团中取出约100g面泥,用10cm宽、40cm长的面针擀成薄面团,然后涂上猪油,撒上盐,再铺上一层火腿粉。煎的时候把植物油放入平底铸铁锅中,用栗子炭加热。油七八成熟时,放入锅中煎几下。当它变黄变脆后,就可以吃了。
丽江凉粉是一种传统小吃。好吃,有韧性,好吃又便宜。原料主要有鸡豌豆、韭菜、绿豆芽、花椒油、辣椒花椒油、炒火麻仁面、醋、酱油、姜汁、蒜泥、香油、盐。做鸡豌豆时,用冷水浸泡一夜,豆子变软后磨成糊状,滤渣,将桨煮开,加入少许生桨或小粉,搅拌煮成糊状,变成黑色。此时放入锅碗瓢盆等器皿中冷却成果冻状。食用时,将凉粉切成铜币粗细、宽约1 cm的条状,放入碗中,加入准备好的凉拌韭菜、绿豆芽和各种调料,拌匀即可食用。冬天切块,放锅里炸,趁热吃。还可以做凉粉炒韭菜,炒咸菜等很多菜。
“吹猪肝”是纳西族请客必不可少的传统菜肴。它有一个特殊的方法和一个美丽的清爽的颜色。主料猪肝拌香菜、炒花生、盐、醋、辣椒油、芝麻。吹猪肝就是把新鲜的猪肝吹干,放在农历的冬天。制作时,将猪肝煮熟,冷却,切成薄片,与上述配料和调料混合,拌匀,即可作为菜肴。
“粑粑”是纳西族的一大特色,有甜味和咸味。甜巴巴的受到很多年轻朋友的喜爱,咸巴巴的则受到成年人的喜爱。去饭店吃饭,要一盘粑粑。不要以为这是他们餐厅做的,因为丽江能做粑粑的人很少,买粑粑的都是几个人做好之后批发的。
“盐巴酒”(鸡炖豆腐)是一种传统美食,它香、嫩、色美。原料有土鸡、火腿、豆腐、葱、姜、盐、味精、辣椒等。制作时,将一只约1斤的鸡和200克火腿(没有火腿就没有腊肉)切块,用水、姜、盐炖,然后加入豆腐块,小火炖15 ~ 20分钟。
这里的“纳西火锅”是指用火锅烹饪食物。铜火锅,工艺精湛,是纳西族人喜爱的器皿。“纳西族火锅”是纳西族人在寒冷季节春天招待客人和野餐的美味。“火锅”的主要原料有排骨、瘦肉、酥肉、土豆、豆芽、镞、胡萝卜、芋头、韭菜根、白菜块、青菜块、粉条、粉条、豆腐,以及生姜、草果等调味品。制作方法是将土豆、芋头、胡萝卜、镞、韭菜根分层放入热锅,最后加入排骨、排骨汤,点燃热锅煮至菜肴微熟,再加入泡好的粉条、粉条、蔬菜(微熟)、豆腐、瘦肉片、酥肉,煮15分钟即可食用。
纳西先民爱喝酒。东巴经典《耳生(饮食历)》是对农业生产和劳动的颂歌。长诗的第一部分描述了种麦酿酒的全过程。说明纳西族在很早的古代就能酿酒了。纳西族人在现代经常喝白酒,有白酒、黄酒、发酵酒,尤其是发酵酒,曾获中国首届黄酒节二等奖、全国旅游饮品质量奖。发酵酒呈琥珀色,透明,香甜,含20%酒精,15%葡萄糖,多种脂肪酸化合物,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酒是用大麦、小麦、高粱等粮食和特制的丽江酒曲酿造而成,酿造后经过一定时间才会被认为是珍品。因为纳西族人爱酒,就连纳西族歌手肖宇光也创作了一首歌,叫《纳西族酒曲》。
“蒙自过桥米线”(纳西古乐节旁)挺正宗的,比昆明向巧园(10元)好吃。
“黄豆”,大石桥小吃(新大街四方街5号)黄豆是丽江第一面。面条是半透明的,由古代流传下来的秘方制成。建议吃小碗(2.5元/碗)。
“东巴烤鱼”大石桥小吃(新大街四方街5号)
腊排骨火锅,(打车去香山市场,离新城挺远的)店名:乡村腊排骨(二柳下)。50元一个,好吃的时候好!
“八大碗”,百岁坊集贤小吃店(必须6-8人吃),
“水煮粑粑”四块五。
“酸奶”,一种5块钱的豆腐脑,好吃。
“纳西年糕”含有糯米和红糖,特别甜,味道很好。3元的古城有几家,很方便找。
“纳西烧烤”是用五花肉做的,猪皮金黄酥脆,肥肉不腻,瘦肉嫩脆。吃当地的辣椒粉很爽。四方街农行对面的房间分量轻,但是好吃;大石桥小吃的对面。价格:15-20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