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痘病毒的特点及控制措施
猪痘病毒只能使猪生病,只能在猪源组织(猪肾、睾丸、胎猪肺、胎猪脑)的细胞中增殖。在猪肾细胞中培养,4 ~ 5代后细胞致病,细胞核内产生空泡和胞质内含物。痘苗病毒可感染猪等多种动物,在鸡胚绒毛尿囊膜、牛、羊胚胎细胞中增殖,并在细胞质中形成包涵体。
痘病毒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弱。上皮组织中的病毒耐寒、耐干燥,在干燥条件下可保存1年以上,冻干病毒可保存数年,在干燥的痂皮中可存活数月。病毒在腐败的情况下能被迅速杀死,在pH3的环境中能逐渐失去传染性;在正常情况下,它可以在土壤中存活数周。猪痘病毒对热、阳光直射和紫外线敏感,在空气和室温下易失去毒力。在55℃下10分钟后,在37℃下24小时后,该菌失去感染性。1% ~ 20%碱溶液、3%石炭酸、0.5%福尔马林等消毒溶液,几分钟即可杀灭。
流行性病毒随皮肤痤疮的渗出物、脓疱和脱落痂散在猪舍及周围环境中。
猪痘病毒很少通过接触传播,主要通过猪血虱的叮咬传播。这种病毒可以在猪虱体内存活1年,但它不会复制。其他昆虫,如蚊子、苍蝇和其他体外寄生虫,也在这种疾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病猪与健康猪直接接触或与受损皮肤间接接触均可感染痘苗病毒。
猪痘病毒主要引起4 ~ 6周龄乳仔猪和断奶仔猪的疾病。仔猪发病急,死亡率高,成年猪有抵抗力,经常在无形中穿越。仔猪一旦患病,可产生终身免疫力。痘苗病毒引起的猪痘,各年龄段的猪均可易感,常局部发生。
由于痘病毒长期生活在干燥的痂皮中,被感染的猪虱的传染性可保存数月,因此每年都可导致发病猪场的仔猪发病,形成局部流行。一般来说,这种疾病在任何季节都可能发生。春秋多雨、寒冷、猪舍潮湿、卫生条件差、拥挤、营养不良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增加。
临床症状潜伏期为4 ~ 7天。发病初期,体温升至465438±0℃以上,食欲减退,精神差,病人喜欢躺着,畏寒,结膜炎,眼睛有分泌物,咳嗽,流鼻涕。随后出现典型的痤疮皮疹。
痘疹出现在病猪皮肤薄而多毛的部位,即鼻吻、眼睑、腹部、四肢内侧、乳房,甚至全身体表皮肤,或口腔、鼻粘膜。
发病初期皮肤上出现圆形红点,后逐渐扩大形成坚硬的红色结节性丘疹,在皮肤表面突出,略呈半球形,表面平坦,边缘浅灰色,后形成深褐色痂,去除痂后留下白色疤痕愈合。病程10 ~ 15天。在临床上,猪痘一般没有明显的水疱、脓疱的过程。
在长痘过程中,病猪皮肤瘙痒,经常在猪圈的墙壁、柱子上摩擦,导致皮肤流出带血的液体。局部附着在土和草垫上形成厚壳,导致皮肤变厚或起皱。
这种病大多是良性的,很少死亡,死亡率在5%左右。有些病猪没有典型的长痘过程,病情较轻,会很快恢复;相反,极少数病猪不仅全身长满青春痘,口、鼻、喉甚至肺部也出现水泡、溃疡,出现厌食、虚弱、腹泻、肺炎等症状。这些病猪大部分后来都死了。仔猪死亡率较高,尤其是在气候恶劣、卫生条件差、营养不良的情况下,或继发感染。
病变猪痘病毒引起体表皮肤损伤。在组织切片中,皮肤的表皮棘细胞水肿变性,胞质内可见包涵体,包涵体内可见小颗粒原球茎。细胞核内可见大小不等的空泡化;在被痘苗病毒感染的猪痘中没有发现疫苗接种。
痘病毒后期通常上皮细胞坏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渗入真皮和表皮。
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同期,更多的小猪相继患病。在患病的猪身上,常常可以在猪的皮肤上看到明显的痤疮皮疹变化,根据这些症状可以作出诊断。
1.组织学检查取病变皮肤,制成组织切片。可见表皮棘细胞内有典型的胞质内包涵体。
2.在疾病早期从患病材料中分离出病毒,并制成悬浮液。离心后,取上清液,用适量抗生素处理,然后接种到猪同源和异源细胞中进行培养。猪痘病毒只有在同源细胞中盲传传代几代后才能产生明显的致细胞病变作用。细胞病理变化包括核空泡化、嗜酸性胞质包涵体形成、胞质收缩成线和细胞死亡。但痘苗病毒可在同源和异源细胞培养物中增殖,传代接种时产生明显的细胞致病作用。
当将处理过的患病材料接种到鸡胚中时,猪痘病毒不能在鸡胚中传递。痘苗病毒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增殖,形成直径3 ~ 4 mm的痘坑,中央坏死。
3.用于动物接种的鸡、兔皮肤感染试验表明,痘苗病毒可在接种部位产生典型的痘疹;猪痘病毒不能,因为它不会感染鸡和兔子。
将乳猪的耳朵和大腿内侧的皮切开,敷上上述材料。如果有痤疮皮疹,可以作出诊断。
预防措施可注射黄芪多糖、利巴韦林(目前已禁用)等抗病毒药物,并喂以板蓝根、黄芩、黄柏等中药。溃疡处涂紫色药水和红霉素软膏。同时肌肉注射环丙沙星、氟苯尼考等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目前,还没有可用于免疫接种的疫苗。在常规预防的基础上,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结合本领域的防疫程序,按照药物说明书对猪和圈舍进行适度比例的喷洒,以消除病原体。为了预防感冒,可以在每天气温高的时候喷,一天1次或者隔天1次。结痂脱落后一般需要5 ~ 7天才能恢复。如果不怕麻烦,可以涂碘酊和甲基紫溶液,其治疗效果更好。抗生素和退烧药(青霉素、安乃近或安痛定等。)可用于控制体温升高的个体猪的细菌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