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的龙火及其降服

肾火是龙火,因为肾是脏水,而龙是水中之物,所谓龙潜渊。龙火本来是要潜的,但也容易轻举妄动。火神教的创始人郑钦安在《医学的真实故事》中做了深刻的解释。

补火可以使火回归本源的理论,接近于引力的问题。人体上部的外阳对下部的内阳有引力。如果阳虚,这种引力优势更明显。阳气不足,则由外阳上引,向上超越,形成“水寒龙腾”。补肾火类似于增加下半部阳气的质量,以增强其与上半部阳气抗衡或拉扯的力量。

龙火的含义

要说龙火,必须从火说起。相火是相对于君主火而言的。习惯认为肝胆肾三焦都是内发之火,但其来源都在命门。相火可以是小火,也可以是大火,也就是正邪。如果是邪火,常用“鲁莽”二字做后缀。

狭义的相火是指肝肾之火,统称为“龙雷之火”或“雷龙之火”。再细分的话,肝火为雷火,因为肝与后天八卦相合,地震为雷;肾火是龙火,因为肾是脏水,而龙是水中之物,所谓龙潜渊。至于是不是病态,关键看火有没有动,有没有离开位置。震撼是雷声,也是感动;龙性情暴烈,易动难驯,所以常指二者。

我们常说“火要靠位”或者“阳要守位”,意思是龙火(命火)要潜,但龙常伴有九天雷,两者常同时发作,一般不会刻意分开。

关于龙火,火神学派的创始人郑钦安在《医理真人真事》中有深刻的理解,并主要引用了坎卦作为解释:“坎为水、阴、血、真阳。以一犟之,即天也。生命中充满了水,水是人体中的肾,一点真阳,包含在两阴之中,生活在最阴的地方,是人生命的根本,是真种子。书叫真阳。“镇阳”二字到处用不同的词解释,怕初学者一时理解不了,以致认不清病。今天我就到处搜搜单词,供参考。“真阳”二字,意为“香火”、“命门火”、“雷龙火”、“无根火”、“阴火”、“虚火”。」

至于龙火为什么要潜?郑对说:“一阳生有干金,故名龙。一阳降二阴,化为水,是水之极(阳为阴之根),水为脏。从此以后,定位占卜就不容易了。需要注意的是,此刻的龙是初生的龙(龙指的是岭中的一个太阳),不能展翅翱翔,不能播撒云雨,而是潜入豫园,以水为家,以水为性,这样才能放在下一个位置,向下一个鞠躬。(注:干是天,也可比喻为龙。其三阳爻为纯阳爻,脊为水。其两阴爻夹一阳爻,故名曰:“一阳生干金,故名为龙。一阳落二阴化为水》)

郑说:“虚火冲上来,分明是水满(水为阴),水满一分,龙也满一分(龙为火)。水高一尺,龙高一丈,这就是为什么龙游是因为水,而不是因为龙不潜。所以俗话说,阴盛则阳衰。其知识可包括如下:见热证不一定是真热,见虚火(龙火)不一定是阴虚。从道理上推断,因为“水高一尺,龙高一丈”,意思是龙高一尺,热高一丈,而这个热是水高(阴盛)造成的,所以“这就意味着用药一定要扶阳抑阴”。

大多数教材在讨论热的时候,大致分为实热和虚热,实热清热,虚热养阴,几乎是固定的。就等于默认了虚热和阴虚几乎是同义词。有时,虽然提到了阴盛阳衰的真实寒假热证,但对该证的描述多是戴阳等人近光的表现,夸大了“水高一尺,龙高一丈”的普遍现象,使学习者误以为这是一种罕见的阳气即将逸出的严重证候。所以一看到虚热,习惯就和阴虚联系在一起。结果,郑感叹:“市井大夫一看到虚火之类的症状,就不去注意原因。他们张口就要滋阴降火,声称自己有把握。他们没有想到原来阴盛(指肾水旺盛),阳弱(指辟火虚弱)。现在他们不是养它的阳,而是养它的阴。真的不是雪中送炭。不就是个庸才吗?」

其实虚热,阴虚,阳虚应该是混在一起的。这就很好理解了,阴虚之火不能游于浅水,龙腾于浅水。因此,滋阴降火是治疗虚火的常用方法。关于阳虚阳浮,除了郑的水高龙,清代罗东益的《论内经与阴肾亏藏病》也值得参考。这是一种拟人化的思维。泡在有体温的温水里最舒服,水太热或太冷都是邪。参与者以推龙和龙为虚水生生物,其性质为阳动,其性质为脊真阳。他们虽然喜欢水,但应该不会喜欢反差太大的冷水。

故扶阳抑阴可治浮火,罗氏解为“水暖龙前”,郑解为:“干姜附桂为清火,火盛阴消,似日猛无云。况且,有两样东西附在圭上,可以弥补阳在中间的停滞,而且它们的性欲极强,足以消灭上的暴君。殷琦消失了,空间是一条走廊。自然是喝上喝下很安全,不偏不倚。怎么才能真正通向源头?」

其实补阳治龙火最早见于《伤寒论》通脉四逆汤。《伤寒论》(317)说:“少阴病,泻下清谷,内寒外热,手足厥脱,断肠脉,恶寒,面色赤,...”。四逆汤的一些用法也属于这个目的。该学说解释说,它起源于唐代王冰时,其注释《苏文志珍大论》说:“重病之人,犹以火焚,湿而有焰。”如果遇到水就烧,不知道它的性质。用水打湿,足以焚天,穷则罢。知道自己本性的人是变态,如果被火赶走,燃烧就会消失,火焰就会熄灭。后世的“以火焚火”或“还火于原”的方法,其实就是《伤寒论》的运用,也是王冰学说的起源。虽然郑的一团火说与引火归源说并不完全相同,但笔者认为两者可以相辅相成,现代医家善用归附姜也遵循这两种思路。

补火怎么才能通向源头?

很多人对火灾为什么会引发火灾有疑问或怀疑。作者认为这个原理接近我们熟悉的引力问题。众所周知,重力是物体之间由于质量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大。这就是为什么质量小的天体有规律地绕着质量大的天体转,就像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一样。

一般来说,人体上部和外部的阳气较多,容易对下部和内部的阳气形成引力的情况。如果阳虚较低或偏内,这种引力优势会更明显,所以阳虚容易被上阳和外阳牵着走,浮上来或浮上来,形成真寒里虚热外或真寒下虚热上的阳虚阳浮证。卜筮的比喻就像上卜、外卜、下卜、内卜组合而成的负卜,叫做“水寒从龙中升起”。当然,它也可以是因果的对立面,因为龙(火)和水寒。所以,补肾火类似于增加下里的阳气质量,以增强其与上里的阳气竞争或拉扯的力量。即使肾阳(龙火)充沛,也能形成自身的引力优势,使上、外阳下沉牵制,成为上阴下阳之泰,为火之源。此时人体的阳气在下,阳气在上,可以温五脏,温五脏,蒸津液;阴在上,阴在下,雨水就能洒满全身。殷和既发挥各自的最大功能,又互相服务。阴阳交气为泰,泰则顺,通则安。

比如很多人很难理解艾灸涌泉穴可以使火回归本源。很明显,它增加了人体的总热量。为什么它能治疗高血压、口疮、失眠、焦虑等一些有发热或兴奋症状的疾病?《魂枢·本失》中有句话说,“肾出一泉,泉者满心。”此穴为人体最低点,少阴之足为肾经,主水,五行中之水最低,故天上之水自下而上涌出。如果这个点被温暖,人体就会在阴的位置充满阳,而阳会增加其重力,上阳会被引下到源头。火一回到源头,就像地下水泉被蒸了,那么肾经之气就像源头之水一样,喷涌而出,灌入全身,气动则水动,水和身体才是真正的分布。所以艾灸涌泉穴往往能使人感到满满的甘甜,这是人体水泉上涌的征兆,也是火升沉淀的好兆头。

所以很好理解,善用姜、肉桂的人,一般都偏大。一方面,根据中医原理,大量的焦炭会下沉,而下沉则保证了补充的阳气回到较低的水平而不上升,从而帮助了滥用,增加了浮阳;二是减少上下阳质的拉锯战,速战速决,避免变故,特别是在危急情况下。道理是对的,但是桂附是霸道产品,附子毒性更大,用量大,没有经验的医生更怀疑。

李可的经验和火神派临床实践的一些内容,在当今医学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遇到阳虚阳浮证时,很多医生都知道温阳法好用,但往往因经验问题而望而却步。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不用那么多生姜和肉桂来补龙火?以下方法可能会有所帮助。

如何降龙降火

1.用土生火

或者疑惑:土如何降伏火?原因很简单。龙火是太阳里的火,也是水里的火,就像油火,遇到什么都烧,不怕水绝,只怕土压。《书证》曰:“唯阳不归阴,是因阴,而阴愈结,则阳不归。若土为阴之源,水为元阳之合,土不藏阳,水不取阳,则阳无所依,无所归,无所定...但取阳归土,按阴称阳,有对应关系。”那么补土既能降火,又能藏阳,是另一种义。仲景六经用药最能体现《内经》重视胃气的理念。龙火多是少阴病,看医生怎么处理。

少阴病证与四逆汤代可以形成两组有趣的卦像,它们可以相互解释,并显示出土降火的原理。

从少阴病的角度来说,如果阳衰少了,你想脱,你把卦剥下来,卦就只像一阳之余,是极衰之阳的残阳,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要脱阳,要么从上面脱,要么向外死,上面的卦是外卦。所以剥卦要像阳衰你要脱。综合占卜(主卜颠倒180,表示违背主卜之道)是复卜,复卜表示“一阳归来,万物更新”,阳在下位,表示阳生,或再生,有无穷的生命力。四逆汤如一代。复杂的占卜包括尚坤土地和夏震雷。方中《本草纲目·附子》云:“辛甘有毒,热为纯阳。其性浮而不重,用行而不守,通十二经脉,无所不为。可诱导益气药恢复失去的元阳,养血药滋养真阴之虚,使散药通络,以驱表寒(如干姜、桂枝温经散寒发汗),温药达下焦,以祛里寒湿。它的行走、移动、上升和交流的特征完全显露出来。但是干姜和炙甘草都是温度适中的药剂,干姜保温不散。两种药物都充满了坤性,这也是坤土旺盛的原因。再者,能走、能动、能升、能疏、能热的附子,可下到少阴肾,恢复其阳气活力,从而成为升坤图(姜、草)、降珍木(附子)之卦。一阳归,浮阳归,证减少。

少阴之证如果从阳弱、格阳、戴阳弱的角度来看,也是一种消极的占卜。这个占卜是阳在天,阳又升,排名最高,上面什么也没有;昆迪在最下面,位置最低,殷琦占优势,底下什么都不能交。所以,天地不遇,在人体内,阴阳不相通,阴盛于内,阳真于上而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