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的资料
十年来,李时珍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医书,并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了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烦,名杂。或一物分二三品,或二物混一品”(《明外国史传》)。特别是很多有毒的药物被认为是“长效的”,导致灾难无穷。于是,他决定重新编写一本草药书。三十一岁开始酿酒,为了“搜贫学富”,看了很多参考书。看完家里收藏的书籍,我利用行医的机会,向家乡有钱有势的家庭借了一些。后来进了武昌楚宫和北京太医院,书读多了,成了“书迷”。他形容自己“久嗜经典,喜嚼甘蔗”(《本草纲目》原序)。顾景行在《李时珍传》中也称赞他“读书十年,足不出户,学而无忧”。的确,他不仅阅读了800多种上万种医学书籍,还阅读了许多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包括敦煌经典和历史名著。几位古代大诗人的全集也被仔细研究过。他还摘抄了很多关于医学的诗词。这些诗歌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学上的许多谬误。比如在古代医书中,经常出现“伏羲”。它们是什么意思?有区别吗?历代药理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引用了屈原《离骚》中的两句话,即“我将与一只鸡争食”和“我将如鱼得水”,指出诗人将“我”与“我”并列,就是证明它们不是一类鸟。他根据诗中对他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述,证明“福”是家鸭,“福”是野鸭,药性不同。屈原的诗文赋成为李时珍考证毒品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撰《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让李时珍头疼的是,由于药物的名称混杂,往往混淆了药物的形状和生长。过去的草书虽经反复解释,但有些作者是从书上抄来的,而不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所以越解释越糊涂,矛盾倍增,让人无法认同。比如南北朝著名医学家陶弘景,说是草,像麻黄,但颜色是蓝色的,开白花。宋朝的马谡认为像大清,指责陶弘景根本不知道。另一个例子是一种治疗狗脊椎的药物。有人说像杂草,有人说像杂草,有人说像花。意见很不一致。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再记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李时珍在父亲的启发下,认识到“读万卷书”是必要的,但更需要“走万里路”。于是,他不仅“收白”而且“访四方”进行深入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和儿子建元的陪同下,在山野间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拜访名医、学者,寻找民间验方,观察、收集药材标本。他首先在他的家乡周琦采访。后来,他多次外出采访。除了湖广,江西江苏安徽很多地方我都去过。周俊的太和山也去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南京的佘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一首诗,“一品幽僻处,探山脚下花”,反映了他四处跋涉、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处,都虚心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他们中有草药采集者、农民、渔民、砍柴者和猎人。热心地帮他了解各种毒品。
例如,芸苔是一种常用的治疗疾病的药物。但这是什么呢?神农本草经不清楚,注释也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的指导下,他考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其实就是油菜。这种植物,第一年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用来榨油。所以他的《本草纲目》里很明确的注释了这种药。
在各地采访,或者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很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尖吻蝮,即产于周琦的白蛇。该药具有治疗风痹、惊风、癣症的作用。李时珍研究了很久。但一开始,我只是从蛇头那里观察到的。知情者提醒他,这是从江南兴国府的山里抓来的,不是真的蝮蛇。那么真正的蝮蛇长什么样呢?他咨询了捕蛇者。那人告诉他,尖吻蝮的毒牙是剧毒的。被咬伤的人应立即截肢,否则会中毒而死。因其对治疗上述疾病有特效而非常有价值。国家官员强迫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抓他们,以便向皇帝进贡。周琦这么大,其实只有城北的龙凤山有真正的蝮蛇。李时珍刨根问底,想亲眼观察一下蝮蛇,就让捕蛇者带他去龙凤山。有一个山洞,四周是岩石和灌木。石南,缠绕在灌木上,随处可见。蝮蛇喜欢吃石南的叶子,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不顾危险,到处寻找。在捕蛇者的帮助下,我终于亲眼见到了蝮蛇,看到了捕蛇和制蛇的全过程。因为这种深入实际的考察,他后来在《本草纲目》中写了关于蝮蛇的论述,得心应手,简明准确。据说蝮蛇的形状是:“龙头虎口,边有黑白花,二十四方胜纹,腹有念珠斑,口有四獠牙,尾有佛甲,长一两分,肠如珠”;据说尖吻蝮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人吃它的花和石南上的叶子,这样人就能找到了。”先撒一把沙子,然后平着不动,用叉子拿。如果用绳子吊着,刀破腹取出肠料,就把腹部洗干净,尾巴反过来,把创儿盖好,保护好,用竹竿撑着,弯起来,绑在炕上。”同时明确了蝮蛇与其他地方蝮蛇的区别:“离地者,眼干不陷,他处者,不陷。“这种对蝮蛇各种情况的清晰描述,当然是由于细致的实地调查。
李时珍对药物的认识并不满足于粗略的考察,而是一件一件地看,与实物进行比较。这就澄清了很多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一个来,还挺真的”“把所有的产品都列出来,反复看”
当时太和山五龙宫出产的“郎梅”,被道士形容为吃了“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都把它们摘回来,向皇帝进贡。政府禁止其他人采摘。李时珍不相信道士的故事,要自己试试,看看攻击效果如何。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冒险挑了一个。经研究发现其功效与普通桃、杏相同,能生津止渴。是变形榆树果,没有特殊攻击效果。
锦鲤,或今天的穿山甲,是一种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可以两栖,白天爬上岩石,张开它的鳞片装死,把蚂蚁引诱到甲胄里,然后合上鳞片,潜入水中,再张开甲胄让蚂蚁浮出来吞食。为了知道陶弘景的说法是否正确,李时珍亲自上山观察。在樵夫和猎人的帮助下,他抓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解剖出一升左右的蚂蚁,证明陶弘景是对的。但他从观察中发现,穿山甲吃蚂蚁时,是挠窝舔窝,而不是把蚂蚁引诱到甲胄里,吞到水里。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的正确一面,纠正了他的错误。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艰苦的实地考察,摸清了许多药物的疑难问题,并于万历五印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纂。全书约654.38+0.9万字,52册,1892种药物,374种新药,参展人员1万余人,附图1000余幅,是我国前所未有的药理学巨著。其中纠正了许多错误,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对其他相关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也有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