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风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偏头痛的症状5偏头痛的病因病机6偏头痛的方药治疗7关于偏头痛8关于头痛9参考:1偏头痛的方药2偏头痛穴位3治疗偏头痛的中成药4偏头痛相关药物5偏头痛古籍1拼音pi ā n tó u f ng

2英文参考偏头痛[中医术语审定委员会。中医术语(2010)]

3.总结偏头痛(偏头痛[1])为病名[2]。又称头风[3]、偏头痛[2]、侧风[2]。指以反复发作、一侧突然剧烈头痛为特征的疾病[3]。

4偏头痛风的症状:疼痛爆发,疼痛非常剧烈,或左或右,甚至眼睛和牙齿,疼痛像普通人一样停止[4]。

《丹溪心法头风》:“头风在左,属风。”

5偏头痛的病因病机《张仪彤诸同门》:“偏头痛者,一般先有湿痰,后有邪风袭之,热久郁结为火,总属少阳厥阴二经。左痛移右,右痛移左者,风火吹其痰湿,故也互换。如果疼痛持续的时间长了,会让人失明。目若盲,肝知招数,肝风内动,害虚招。盖木之邪若横行,则致风生火,助长痰积于胸,随火害耳。”

6.偏头疼的方药治疗要祛风通络,疏肝化痰,养肝养血[2]。可用空膏、三片汤、加味四物汤[2]。一般认为,头痛向左者属于风、血虚或血虚火盛;头痛向右属于痰热,或气虚夹痰[2]。

偏头痛应以平肝熄风清热为主。常用药物有菊花、天麻、川芎、白芷、石膏、藁本、牡荆、钩藤、全蝎、地龙等。肝火过盛者,可加龙胆草、栀子、黄芩、牡丹皮。痰多者可加陈皮、半夏、胆南星。若疼痛久入络脉,可加用祛瘀通络之品,如桃仁、红花、赤芍等。[4]

《石兰头痛门秘集》:“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再取足少阳、阳明,也是偏头痛。”

《林逸生脉头痛》:“偏头痛者,会有一侧疼痛,但左侧疼痛属气,胜于风,故应以风为先,如防风、圣粉;右手疼痛属痰,此风胜于痰。重要的是化痰降火,如贝母、陈二加芩、栀子、洋甘菊等。”

7关于头风(间歇性头痛[1] [5])为病名[6]。指持续时间较长,头痛部位不确定,发作持续,痊愈后复发为主要表现的头痛[1]。是肝阳上亢、痰瘀互结所致,还是邪浊、开窍、营养不良所致[7]。疼痛部位多在头部的额、颞、顶部位,或左侧或右侧辗转反侧,或呈现全面头痛[7]。疼痛的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隐隐作痛、钝痛,或头痛如裂[7]。该病常起于隐匿,逐渐加重或复发,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有的持续数周[7]。

头风主要指现代医学中的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引起的头痛[7]。

外感病等多种疾病常伴有头痛[7],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针灸治疗头风疗效较好,但应结合现代诊断方法与脑实质病变相鉴别,以便及时治疗原发病[7]。

详见头风栏。

8头痛(头痛[1][5])是疾病的名称[8]。又称头痛[8]。指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5]。出版了《黄帝内经·苏文·任平气象学论》。头部疼痛,包括前部、背部、侧面和整个头部的疼痛[8]。头部是“所有阳之会”和“灵堂”,五脏的所有气血都会在这里交汇[8]。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受阻,浊邪郁结,肝阳上亢,气血失精,经络运行失常者,可发生头痛[8]。除药物治疗外,根据发病机理,针灸疗法往往能提高疗效[4]。针灸治疗头风疗效较好,但应结合现代诊断方法与脑实质病变相鉴别,以便及时治疗原发病[7]。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出现[4]。

详见头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