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药用价值有哪些?
黄芪又名膜荚黄芪、膜荚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膜荚黄芪(Fisch) bge。],其根入药。具有补气升阳、固表、利水消肿、排脓止痛、生疮生肌的功效;治疗气虚头晕、气短、心悸、体虚自汗、虚脱、水肿、慢性腹泻、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肾炎、慢性溃疡、久不愈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能提高人的免疫功能,预防感冒,治疗慢性气管炎、肺结核盗汗、萎缩性胃炎、慢性硬膜下血肿、慢性肝炎、乙肝等疾病,尤其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能使HBsAg转阴,降低滴度,改善双链酶皮试等实验指标的阴转。是一种极好的保肝药。现已用于治疗气虚型消化道肿瘤、肝癌、肺癌、妇科肿瘤等多种肿瘤。
黄芪性温,既能祛邪,又能扶正,故有“补气固表圣药”或“仙药之品”之称,广泛应用于临床方剂。有许多种由黄茅制成的药物制剂,如蜜丸、水丸、胶囊、片剂、汤剂和药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含黄芪的中成药有200多种,其中十全大补丸、人参归脾丸、安神丸、白子养心丸等历史悠久,作为滋补药备受青睐。近年来,开发利用的北黄精、参芪蜂王浆、北芪酒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价值,畅销国内外。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药物的用量越来越大。全国年需求量10万公斤,出口量1.5万公斤。
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此外,吉林、甘肃、河北、陕西、辽宁等省也产。栽培黄芪的质量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