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造山带铅锌银铜金矿区域成矿规律
秦岭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成矿带,迄今已发现数百处各种金属矿床。其中金、银、铅、锌、钼、铜、汞、锑优势明显。近50年来,前人对秦岭造山带区域成矿规律和典型矿床进行了深入、细致、全面、系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资料。
秦岭造山带构造岩浆作用发育,铅、锌、银、铜、金矿床的构造控矿特征显著。就本研究重点的凤台、柞山、勉略宁等多金属矿集区而言,铅锌(银)矿床多受背斜构造控制,金矿多受断裂构造或韧性剪切带控制,铜矿常与构造面理带或岩石构造有关。矿床的空间分布也受NWW向构造控制,有些矿床位于北西向向构造与北东向构造的交汇处,如八卦庙金矿。
铅、锌、银、铜、金等金属成矿作用集中爆发,有两个成矿高峰期。与热液喷射沉积有关的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古生代;中生代成矿作用与大规模的陆内造山运动和受深大断裂控制的大陆酸性火山-岩浆活动有关。
该区的海相火山沉积活动与成矿关系密切。沉积成矿特征突出。沉积成矿作用主要与地质历史上秦岭沉积盆地和构造盆地的发育特征及相互叠加有关,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的矿床有铁、锰、铅、锌、银、钒、磷等。(王平安等人,1998)。
继承性、多期多源成矿转化特征十分明显。秦岭造山带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形成了一套与海相火山活动有关的古老沉积变质岩系,富含铁、金、铜、铅、锌、稀有金属等多种成矿元素。它们要么在当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矿床,要么作为矿源,在后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多次形成。大部分矿床(或仅源岩)形成后,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后期变质作用、岩浆活动、构造变动等地质作用的改造和叠加。这些特征不仅表明了秦岭造山带成矿活动的长期性、多期性和复杂性,而且揭示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构造活动的频率,即同一空间的时间演化特征(王平安等,1998)。
秦岭造山带形成的铅、锌、铜、金、银、铁主要成矿系统见表3-33。
表3-33秦岭造山带铅、锌、铜、金、银、铁矿床主要成矿系统
注:根据姚,等,2002年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