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练了几千年的白蛇。

1

唐朝的文人喜欢写传奇,李皇有个故事:

唐宪宗元和二年,富二代之子李皇外出购物,在长安城东遇到一位美丽的白衣寡妇。

李公子立刻迷上了七荤八素,跟着她回家,还了外债。最后得到女方家人的认可,她陪了他三天三夜。

第四天,李公子回到家中,感觉头晕、沉重,躺在床上无法动弹。家人发现盖在他身上的被子渐渐塌陷。当他们掀开被子时,看到他的身体已经变成了水,只剩下一个脑袋。

这家人吓坏了,急忙去怀特家找那个女人,却发现那是一个荒芜的花园,里面长着一棵洋槐。附近的人说,花园早已无人居住,只有一条巨大的白蛇不时出现在树下。

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也发生在唐宪宗的元末元初:

有一个叫李炎的花花公子,贪玩好色。一天,他在长安城安化门外闲逛,遇到两个骑着白马的美女。他们一路跟着他们,只感觉到奇怪的气味,但他的仆人闻到了一股蛇味。

两个美女把李燕带到一个花园,把她介绍给她的主人。主持人是一个十六七岁的绝色少女。李燕一见钟情,春夜一宿。

第二天早上,李燕一回到家,就觉得头疼得厉害,很快就头裂了,死了。

一家人去了他昨晚住的地方,看到那里有一棵枯萎的槐树,里面好像有一条大蛇。家人果断砍树,大蛇一消失就不见了。剩下的几条小蛇还没来得及逃跑就被打死了。

以上两个故事是白蛇传的雏形,走的是“猎奇+红颜祸水”的套路。

2

南宋时,有一个叫西湖三塔的故事:

在宋孝宗的惜春时期,有一个名叫Xi·宣赞的男人,他二十多岁,已婚。清明节那天,他去游览了西湖。他遇到了一个迷路的女孩,她正撕扯着他的衣服哭泣,于是他带她回家。

这个女孩的名字叫马努。过了十多天,婆婆来找你,为了感谢Xi宣赞好心收留他,邀请他到她家做客。

Xi玄赞在婆婆家遇到一个白衣女子,自称是毛奴的母亲。她如花似玉,眼如秋水。

这位白衣女士其实是个吃人心肝的怪物。她喜欢和年轻人交往。她一旦有了新欢,就会把旧爱杀了吃掉。Xi玄赞被迫留下,与白夫人相处了半个月,使她心力交瘁,面黄肌瘦。

就在白衣女妖厌倦了Xi玄奘,准备吃掉他的时候,毛奴救了他。Xi玄奘逃离家乡时,正逢叔侄在龙虎山学道。看到城西有黑气,特地来捉妖。

道长Xi唤来神将,将三怪打回原形:毛女为乌鸡,婆婆为水獭,白衣女妖为白蛇。Xi真人拿着铁罐,把三个妖怪放进铁罐里,封在西湖中央,并建了三座石塔来镇住他们。

在这个故事中,白蛇依然是害人的妖怪,只是地点从唐朝的都城长安换到了南宋的都城临安,并且增加了道士铁罐收妖镇塔的情节。

这个名叫Xi·玄赞的人就是徐贤的雏形。

在江苏镇江,还有一个关于白蛇变精的民间传说,比长安、临安的故事还要长:

相传南北朝开国君主宋武帝,出身为奴。他曾住在镇江寿丘山脚下,靠割芦苇卖钱为生。

一天,他在江州割芦苇,发现前面有一条大蛇,于是他拉弓搭箭向它射去。那条蛇被箭射中,转眼就不见了。

第二天,刘裕去老地方割芦苇,看到一群穿着青衣的男孩子聚在一起捣药。他上前询问,男孩们回答说:主人被刘击中,我们正在为他准备草药治疗伤势。

问:你的主人为什么不杀刘呢?

男孩们回答说:主人说刘是国王,不能被杀。

刘裕一听,把所有男孩都赶走了,拿走了草药。后来他带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都是靠这种草药来医治将士。

后人将这种草药命名为“刘基努草”,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中药店治疗伤病的良药。

镇江白蛇的故事远不止这一个:

南宋时,有一个名叫孙志仙的学者。他的妻子是个绝色美人,她特别喜欢穿白色的衣服。每次洗澡,她都神神秘秘的,连老公都不让看一眼。

十年过去了,什么都没有发生。一天,孙志仙喝醉了,突然变得好奇,于是他去偷窥妻子洗澡。水里没有人,只有一条白蛇在打滚。

醒来后,孙知县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心里忐忑不安。妻子知道自己的真面目已经暴露,委婉地劝他:“隐瞒身份是我的错,但你不应该私自偷看我洗澡!让我们翻过这一页,今晚一起睡觉。我不会伤害你的。”

于是两人和好了。但孙知府还是觉得不舒服,不开心,不到一年就抑郁而死。

这两个故事分别增加了“白蛇懂医术”和“丈夫遇白蛇原形毕露”的情节。

其实镇江对白蛇传的贡献还不止这些。

长江贯穿这座城市,一座金山矗立在长江中央,金山上还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这里风景秀丽,一直是文人墨客旅游度假、写诗装逼的好去处。

这座山、这座庙从唐代开始就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比如:禅师灵潭降伏白蛇、裴头陀降伏白蟒、庙中收藏龙蛋导致洪水泛滥等等。

看到了吗?围绕着金山寺的传说,都与和尚、龙蛇有关。

不仅如此,这些传说中还藏着一个彩蛋:降伏白蟒的裴头陀,其法名为“法海”。

镇江和临安的白蛇传说,本来就是两个平行的世界,各有特色,各玩各的套路,和平相处了几百年。

明末伟大的小说家、出版家冯梦龙把上面零散的传说汇集起来,取长补短,融为一炉,改编成更曲折、更好看的小说,叫做《雍正白娘子雷峰塔》。

故事发生在南宋,地点是杭州、苏州、镇江。

这个人叫许宣,是一家药店的主管。有一天,他祭祖回来,天下着雨,一个自称同船三班白的女人借给他一把伞。后来徐玄贵还伞的时候,白娘子要嫁给他,让丫环小青给他十两银子。

没想到,这银子竟是政府的库银。徐铉稀里糊涂地被抓了起来,押解到苏州。白蛇追到苏州,两人正式结婚。

白娘子不肯改旧习,偷别人东西,致使徐铉再次被发配镇江。这时,和尚法海出现了,把徐铉扣留在金山寺。白蛇看不到丈夫,很无助。

当徐贤从法海那里得知他妻子的身份时,他非常害怕,很快就请求法海收他为徒。他亲自为妻子盖了一个金碗,并通过布施,将法海用来镇压白蛇的宝塔加固为七层。

冯梦龙对白蛇传的贡献很大,后来关于白蛇传的戏剧、小说、影视剧基本都是以此为蓝本。

首先,他改变了白蛇损人不利己的形象,赋予了她更多的人类情怀。白蛇并不是只把许宣和色相混为一谈,而是真心实意地爱他,保护他,无意主动作恶。

其次,女孩小青终于出现了。虽然她是鲱鱼精,不为后人所知,但她的身份已经确定,性格已经勾勒。

此外,故事还增加了一些重要情节,如偷官银、调度镇江、利用大海、镇压雷峰塔等,读起来更是惊心动魄。

其实,冯梦龙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为了警示世人不要爱美,以免自己陷入困境。但读者并不这么认为。相反,他们喜欢美丽多情的白蛇,同情她与徐贤自由浪漫的爱情。

作者原意与读者理解的错位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有趣的现象。

过了一百多年,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间,白蛇传说又起了变化。

在此之前,很多民间戏曲家已经把白蛇的故事搬上了舞台,把主角从徐铉换成了白蛇。

这时有一位昆曲作家叫方承培,他根据前人的成就重新改编,写出了名为《雷峰塔传奇》的三四折戏,一上演就引起了轰动。

方承培颠覆了冯梦龙小说的主题。他热情赞扬白蛇对真爱的追求,支持她与法海的斗争。

雷峰塔的传说增加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如白娘子怀孕,金山洪水,许仕林冠军等。),并且对白娘子、许宣、小青三个主要人物形象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先说白蛇。它已经去除了自己的恶魔,变成了一个正常完美的女人。

按照方承培的说法,白蛇最大的愿望就是化身为人,在人间享受幸福的生活,哪怕放弃千年修行。她故意制造了一个和许萱见面的机会,主动表白,得到了心上人的爱。

白蛇的行为破坏了自然的既定秩序。面对和尚法海的阻挠,她知道自己不是对手,仍然选择了正面对抗。即使最后被雷峰塔碾压,她也从未后悔过。

再看许宣。他不再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伤心者,而是一个诚实、深情、又有些软弱自私的普通公民。这种改变会使图像更加真实和友好。

还有小青,真身从青鱼变成了青蛇,性格也变得非常鲜明。表面上她勇猛刚强,嫉恶如仇,内心却纯洁善良,对白蛇忠心耿耿。从此,小青成为白蛇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方承培的雷峰塔传说基本定型了流传千年的白蛇传说,一直沿用至今。

在接下来的两百年里,白蛇的故事经历了不断的改编和丰富。

比如1953,著名作家田汉(写国歌歌词的)写了一部京剧《白蛇传》。他在剧中将白蛇正式命名为“白娘子”,还对徐铉进行了改造,使其成为忠于爱情,与妻子一起反抗法海的恋人。故事的结局也变了。小青带领众人焚烧雷峰塔,救出白娘子。

但总的来说,这几年白蛇故事的改编并没有质的飞跃。

直到1992,一部50集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在台湾省诞生,让这个古老的传说重新焕发出新的魅力。

新白蛇传说融合了之前版本的优点,可以说是一部杰作。大家对剧情都比较熟悉,这里就不赘述了,只说说它的创新点:

首先,在白娘子与法海矛盾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民与政府的矛盾。梁在整部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重要情节都是由他触发或推动的。

二是在白、徐爱情故事的基础上,增加了儿子的成长故事和爱情悲剧。许仕林和他的父亲一样,爱上了“外星人”胡媚娘,由此引发了一段美好却无奈的恋情。再加上众多新角色的加入,如的姐姐、姐夫、的表妹李、好友齐宝山、江湖老大九爷一家,整个故事复杂而不凌乱,显示出极强的编剧功底。

第三,剧中大量运用黄梅调唱腔,使古老的戏曲呈现出清新活泼的现代感,使该剧优美动听,回味无穷。

如果说这个版本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大团圆结局似乎有些牵强。

近年来关于白蛇传的影视作品也不少,各有各的改编方法,但都不如《新白娘子传奇》那样受到大众的认可和喜爱。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由李碧华创作、徐克导演的电影《青蛇》。它从根本上颠覆了传说,以青蛇的视角看待白蛇、徐贤、法海以及人类社会的各种规则,探讨人性。电影的画面很过瘾,音乐也很了不起。

在中国古代,写小说、写剧本都是肮脏的行当,大多是科举落榜的底层文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做。他们把悲喜、爱恨放在那些真实又虚幻的故事里,一代又一代地积累,最终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经典。

连三国,水浒,西游记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更别说白蛇的民间传说了。

白蛇传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情节都是无数前辈反复修改完善的结果。

无论是改编小说、戏曲还是影视剧,无论成就高低,影响大小,都是白蛇传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一代又一代的改编甚至颠覆性的改造,我们就不会看到今天《新白蛇传》《青蛇传》这样成熟完美的作品。

所以,我们不妨对“改编经典”的行为多一些宽容。当然,改得不好要批评,但不能因为是经典就随便改。

那会扼杀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