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是润物细无声的

“梨花迎风开”,很快就到了清明节。清明节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习俗,中医药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明踏青健身

《10岁一百问》中说:“此时万物生长得干净明亮。此时春暖花开,天空晴朗,正是春游的好时机。郊游早在唐代就开始了,并被后人继承。欧阳修有句名言“南国春到半,风和马嘶的气味,青梅如豆柳,蝴蝶飞舞”来形容人们春游的动人景象。徒步旅行除了可以欣赏湖光山色和春光明媚,更符合人们的生理需求。中医认为,春天是身体生长的重要时期。清明踏春,一定能帮助阳气生发,顺应肝的升发,改善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帮助人们摆脱内滞,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使骨骼和肌肉更加健康。难怪程颢有诗说:“天朗气清,不如去旅行,念念不忘回家。"

清明饮食习俗中的中药香味

清明饮食习俗也是丰富多彩,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浙江人喜欢吃嫩藕拌糯米粉做的“清明狗”。清朝咸丰年间,莲藕被朝廷命名为御膳贡品,在《本草纲目》中被称为“灵根”。经常食用能“使人心情愉快”,具有补气血、消食止泻、开胃清热、滋补养性的作用。糯米是一种温性强的食物,具有补中、健脾、养胃、止汗的功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所以民间有“吃清明狗,一年四季身体健康”的说法。

清明节吃鸡蛋也叫“攒蛋”,意思是吃了一整年身体都很好。中医认为,鸡蛋几乎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可以润肺养血,滋阴润燥。用于气血不足,发热,烦渴,胎动不安等,是常用的帮助正气的食物。在贵州苗族侗族自治州很多地方,清明节从山上采集艾叶,洗净,切成块,与糯米、腊肉、蒜苗、五香香料、盐等混合,蒸熟,称为“清明巴”。艾又称“本草”,本草含有“回阳、调气血、祛湿散寒、止血安胎”的功效。清明果也是时令食品,看起来像饺子。外皮由清明草制成,学名鼠菊草。据《日华子本草》记载,它能“和中止泻、化痰、抑时令气,对咳嗽、痰喘、风湿、痹痛等症有清热止咳之功”。江南的清明节时令食品是一个绿色的圆球,色泽翠绿,清香扑鼻,里面的无芒雀麦汁可以清心降火。广元的农民有吃清明螺的习惯。每日本草说螺蛳“清热解毒,治酒精黄疸,利水渗湿,消疮消肿”,第二餐就要说它们“治肝气热,解渴”,真是“千趣螺蛳,不如好酒”!

桃花丽华美颜

清明节时“桃花相映红”,桃花粥也成了清明节人们的最爱。原料是桃花、粳米、红糖。桃花可以用干品代替,如果有新鲜花瓣就更好了。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这种粥有美容作用,还能活血化瘀。其中桃花主要除湿、破石淋、降三虫、悦人;粳米具有补中益气、宁五脏、止烦渴、止泻、强筋骨、疏通血管、益精强志、色泽好的作用;红糖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柳色金嫩,梨花雪香。清明节这天,川北的姑娘媳妇们也喜欢采摘随风飘荡的梨花。中医说梨花可以祛黑痘。

清明习俗祈求健康

古代巫医并存,先民的巫医愿望是祭祀鬼神,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自然也有身体健康的愿望。这和中医的目标是一致的。

“纸花飞如雪,娇媚少女荡来荡去。清明节放风筝是一种流行的习俗。阿清人潘荣弼在《景帝纪声》中记载,清明扫墓时,“每人携带一卷纸鸢,祭祀完毕,最好撒在坟前。“有一句民谣和传说是“放风筝高看天,留在太阳下会有福气,可以长命百岁。“人们相信放风筝可以释放你的口臭。所以在清明节放风筝的时候,很多人会把自己知道的灾害都写在纸鸢上。风筝飞得高了,就剪断风筝线,让微风把它们送到天涯海角。据说这象征着他们的疾病和污浊的空气被风筝带走了。

清明节有穿柳插柳的民俗。据《清光绪二年淮安县志》记载,清明时节男女穿柳。俗话说“清明不穿柳,美人化为白头”。据说穿柳插柳都是用来祈福辟邪的。人们认为清明是鬼魂出没和寻求帮助的时候,是为了防止鬼魂对他们的骚扰和迫害。北魏贾思勰的《齐·姚敏书》中记载:“取一枝柳枝,放于屋中,百鬼不入屋。但有些地方也有“岁月不饶人”的说法。到了宋代,男女行加冕礼的时间统一在“寒食节”上。”所有官民,无论大小,凡有子女未加冕者,以此日为头。(《孟良·鲁》)刘岱是成年的象征。据此,后世便有了“纪年华”的遗风,演变为女子在太阳穴佩戴柳球,祈求美貌永驻的习俗,以示对青春的珍惜和怀念。

古代,人们在清明节煮鸡蛋,涂上“彩蛋”,扔到河里冲下去。据说下游的人吃了之后会吃。这大概是由于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与鸡蛋“孕育生命”的寓意不谋而合,形成了美好的愿望吧!

清明节非常重视除恶防病。

后来,清明节还吸收了上巳节襁褓的习俗,以驱除疾病,清洁自己。春末三月,芳草遍地,香蒲、白蒿、兰草都是对人的健康非常有益的植物。在山谷溪边,人们常常将事先采摘的兰草香芝撒入水中,用浸过草药的水洗脸、洗手,并手持香棒,在河水中蘸取,洒在头上和身上,同时在心中许愿消灾祈福。有一首晋代陆机写的诗:“春末了,天气柔美。元稹龙初,游黄河。是当时人们尴尬的生动写照。

在川北旺苍,清明节也流行佩戴荠菜花,主要是为了驱虫明目。“城中桃李愁风雨,泉在溪头。荠菜开花后不能食用,只能做药材。中医认为其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健脾明目的功效,可治疗血尿、吐血、腹泻、水肿等。《陆》也记载:“荠菜花,俗称‘野菜花’。”有句话叫“三月三,蚂蚁上灶山”。第三天,人们把野菜花放在厨房的炉子上,以驱除昆虫和蚂蚁。早上,村里的孩子不停地叫卖。或女人的发簪,以祈求明眸,俗称“明眸花”荠菜花驱虫明目的功效在《食用本草》、《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

清明节,广西衡州一村民拿柳叶和蜗牛在水里洗眼睛,据说能明目。别录说“螺汁主要用于赤痛止渴”,柳叶也有清热透疹、利尿解毒的功效。

清明节习俗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历尽沧桑,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梳理其中蕴含的中医文化,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清明节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