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有哪些旅游景点?
镇巴县概况
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端,汉中市东南角,北纬32° 8′54″-32° 50′42″,东经107° 25′30″-108° 16′42″。南与四川省万源市、通江县接壤,素有陕西省“南大门”之称。东与安康市紫阳县、汉阴县接壤,西北与西乡县接壤。
镇巴县位于大巴山西部,米仓山东部。巴山主脊自东向西,形成南北两个地理单元,成为嘉陵江和汉江的分水岭。地质成分以褶皱和断层为主,岩溶地貌发育,洞穴和地下河较多,地表岩石多为沉积岩和变质岩。境内深谷密布,山高坡陡,相对高差较大。最高点——巴山主峰江干山海拔2534米,最低点——八庙镇兰柴沟口海拔416米,垂直高差2118米。地形以中山地貌为主,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面积占8.4%,平均高度1231.4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坡平缓,北坡陡峭。坡度在25度以上的地区占84.4%。不同高度和坡度的组合构成了该地区的各种地貌。该县属于北亚热带和东南季风湿润区,大陆性强,年温差大。平均气温65438±03.8℃,无霜期236天。横跨嘉陵江和汉江,有6条大河,年均径流量25.5亿立方米,年均降水量1250-1350毫米。
行政区划
镇巴县人民政府驻景阳镇,总面积3437平方公里,辖11个镇,13个乡,256个村(居委会),总人口28万,其中农业人口25.3万,主要为汉族,其他少数民族有苗、回、维、壮等,为西北地区最多。所辖乡镇为景阳镇、杜愚镇、延长镇、观音镇、八庙镇、兴隆镇、长岭镇、三元镇、碱池镇、碾子镇、小洋镇、清水镇、永乐乡、陈家滩乡、杨家河乡、池南乡、巴山乡、大池乡、田坝乡、麻柳滩乡、平安乡。
邮政编码:723600
行政区划代码:610728
电话区号:0916
汉语拼音:zhènāXiàn
资源储备
农业资源:玉米、水稻、马铃薯、油菜、豆类、红薯、小麦等作物;经济作物茶园3.5万亩,年产茶叶42万公斤,桑园1.9万亩,年产蚕茧1.50吨。水果21万亩,年产量3700吨。
畜牧业资源:草地可利用面积93万亩,西珍牛、山南白山羊是该县优良的畜牧业品种。畜牧业每年养猪40万头,羊16万只,牛5.6万头。
矿产资源:已发现25种矿产,探明10多种。其中煤炭654.38+0.2亿吨,板岩3亿平方米,大理石3000万立方米,花岗岩5200万立方米,锰矿342万吨,铁矿石6534万吨,钒矿654.38+0.68万吨,硫铁矿255万吨,钡矿600万吨,磷矿288万吨,铝土矿42万吨。其中,煤炭、锰矿、板岩已开发利用。2005年以来,中石化在镇巴发现了一个大型综合气田,极有可能伴生油气。
水电资源:水电理论储量1.64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4.5万千瓦,已开发利用51.79千瓦。
皮棉资源:有林地270万亩,其中竹林49.6万亩,库容68.6万吨,居亚洲同类原始竹林之首。栎类分布最广,面积431,000亩,蓄积量45万立方米。传统土特产有生漆、桐油、木耳、香菇、核桃、银杏、小米等。
药材资源:“秦巴无闲草”,有药用植物1000多种,富含中药材236种,被誉为“天然中药库”。
改革开放以来,镇巴实施因地制宜的招商引资战略,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综合开发优势资源,实行产业化经营,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以石材加工、原煤开采、锰矿开采、水力发电、绿色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为主的产业雏形基本形成,姜黄、中药材、烤烟、茶叶、蚕桑等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涌现出一批名优产品:获得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合淮”奖的秦巴五号茶;“6YL-70,85”螺旋榨油机获农业部优质产品奖,全国同类产品第一名;深受中外画家青睐、西北地区独家生产的鲍芹牌宣纸;漂洋过海,远销欧美、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以“北方的春天”、“兵马俑”闻名省内外。与此同时,交通、通讯、能源、城市建设等投资硬环境也在日益改善。
自然风景
镇巴县毗邻蜀,远离秦川。我们祖先的祖籍多为川楚。汉文化在这里与巴楚文化相遇。境内山峦叠嶂,河流沟渠纵横,竹木繁茂,物产丰富,气候凉爽,原始自然景观众多,人文历史传说独具魅力。据说“秦南界为树根巴山,入盘龙小而终南;仙居似凡人之物,常留烟霞直抵天。”
主要景点:白天河景区、西北独一无二的苗家寨、亚洲最大的巴山竹林。班超石碑、桓侯栓坝碑、老七河、沙琪坝、韩湘子练过的秃山、内外洛城、鲁班会仙桥、陈家滩至宝塔、摩崖石佛、池阳石窟、大河口古墓石刻、大军“胡庄园”、国家一级重点文物、宋代古钟、中山寺、川陕屏障赤北铁佛关遗址。
川陕革命根据地还有许多红四方面军创建的遗址,如川陕苏区的清河关、庞家院、赵家院等,还有革命烈士纪念塔。
特色小吃
1,米粉
面团始于秦汉时期,色泽鲜艳,口感爽口,气味清香,风味独特。可凉拌食用,干煎食用,洁白透亮,酥脆迷人,可与宴席上的虾片相媲美,也可煎炖食用。它是一种受欢迎的地方小吃,风味独特。面团是由大米制成的,类似于南方的米粉。因为嫩和劲就像好的面条一样,所以得名。可以切成面条那么细,浇上调味汤,放在碗里吃。吃后胃舒服,嘴香,油而不腻,清爽温暖。面团是一种受欢迎和受欢迎的食物。
其中,还有一段历史:据说刘邦和张亮微服在汉中旅游,饿了就去农民家吃饭。农民拿出面团给了他们。刘邦问是什么,农夫不知道。刘对说:“这是蒸糕!”
2.蔬菜豆腐
菜豆腐粥是汉中地区的一种民间家常菜。烹饪方法虽不复杂,但由于取材方便、做工精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已成为当地的一道美味。这种家常饭之所以被百姓视为待客上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饮食营养极其丰富。即使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豆浆和豆腐的营养价值也很高,易于消化,有利于体内吸收,不失为一种配方科学、有益人体健康的美味食品。冬天吃这种饮食既保暖又耐饿,夏天吃既好吃又实惠。不仅如此,这种饮食男女老少,强弱都可以吃。难怪,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这种取材容易,风味独特的蔬菜豆腐粥,一代又一代地成为家常菜中的佼佼者。
3.泥浆表面
浆面是将葱花倒入炒锅,至微焦,捞出,再炒一盘素菜韭菜作为炒菜,提味。手擀面煮好后,倒入浆水,加入炒好的韭菜、油辣子、精盐,即可食用。镇巴的浆面酸、辣、香,别具一格。相传是汉高祖刘邦和大臣萧何在此吃面条时起的名。一直是汉中人喜爱的面食。芥末(辣菜花)是浆液菜的最佳菜肴,还有大白菜和芹菜。炒菜时,将蔬菜洗净,放入沸水中煮至萎蔫,捞出放入砂锅中,加入面汤,待一两天蔬菜变成金黄色,再用食用油和精盐炒熟,放入蒜苗,加入豆腐丁和蒜花、姜末、花椒粉等调料,将炒熟的水煮蔬菜当炒锅炖。浆面要用手工擀,使其宽、长、细。将煮熟的面条放入碗中,加入水煮蔬菜的炒锅,并倒入红辣椒油,在水面上食用。看起来红白黄,吃起来酸酸甜甜,有开胃的作用。是镇巴有名的小吃。
4.细面条
粉皮,又名刀削皮,入口咸、酸、辣、香、钝。吃法是凉拌,爽滑灵活,带点凉意。寒热皆宜。传统的粉丝是由生长在山上的蕨菜根茎和淀粉加工而成的。民间的制作工艺是将蕨菜粉稀释,加入少量明矾,搅拌成糊状,舀入小平底烫锅,让烫锅浮在开水上,然后左右旋转,使糊状物铺开均匀,再放入冷开水中冷却,出汗后取出切成条状。颜色鲜艳,光滑如丁字裤,筋好,有弹性。粉条的调味很有讲究,通常配以少许菠菜、豆芽、胡萝卜、盐、醋、酱油、芥末、姜蒜汁、红辣椒汁、味精,能诱发食欲,最适合年轻人的胃口。
5、凉粉
镇巴人夏天吃凉粉解渴,冬天喜欢吃热乎乎的凉粉,那叫趁热打铁,加上各种调料,回味无穷,味道棒极了。凉粉和豌豆凉粉是最顶级的产品,其次是米凉粉。
6.红色豆腐
采用传统民间配方和独特工艺制成,微咸微辣,色泽鲜美,回味悠长,营养丰富,能健脾开胃。
7.柿子
古代向朝廷进贡。将成熟的柿子去皮,制成干果食品。
8.核桃仁蛋糕
传统小吃的特点是色泽金黄,口感酥脆可口,保存时间长。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碳水化合物。核桃还有强腰补肾、润肠通便的食疗作用。
9.腊肉
熏肉是用蜡酱烹制的肉。但是和腊肉干不一样。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腊肉干是熏制的。也不同于普通的红烧肉。红烧肉是卤制的肉,就是用盐水、五香或酱油制成卤水,把肉放在卤水里煮。腊肉不加姜、葱、料酒,也不加糖上色,只是用几种中草药和香料熬煮。
所用的中草药和香料有:甘松、山奈、荜茇、高良姜、砂仁、豆蔻、阿莎丽、白芷、肉桂、丁香、小茴香、小茴香和草果。将这些药材混合在一起制成药袋,可以用来熬蜡汁。除了提供特殊的香味外,还具有健胃消食、润肺理气、散寒祛风、止痛散结、开窍开胃的功效。
腊肉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将药包放入清水锅中,用武火煮沸,再用小火慢慢煮沸。加入精盐后,可以加入肉一起煮。用的肉主要是猪内脏(即猪头、猪肝、猪肚、猪心、猪蹄等。),也可以选择牛肉、驴肉、狗肉、鸡鸭、鱼干。煮的时候要慢炖,让肉充分上色入味。肉不要煮,刚刚好,40分钟左右,肉就捞出来了,有经验的主妇闻一闻就知道肉的生熟程度。
煮熟的腊肉在黑暗中呈红色,香气扑鼻。不吃就会满嘴口水。吃腊肉最常见的方法是将肉切成片放在盘子里,然后蘸上美味的菜肴。这道美味的菜肴由红油辣椒、姜末、蒜泥、葱花、醋和味精制成。将一块肉浸在调味盘中。口中有明显的药味,但香,有嚼劲,爽口,香味醇厚。腊肉的另一种吃法是将腊肉切成片、丝或丁,加入葱、姜、蒜、料酒等。,可以和各种蔬菜一起炒,很好吃。
肉煮熟后,蜡汁和药包可以反复使用。将它们一起放入瓦罐中,冷却后盖上盖子。它可以保存三到五年而不会变质。但存放时,药包不能浮在蜡汁上,要深入缸底,否则会发霉。如果药包用久了,味道会变淡,这时就需要换新的药包了。
10,培根
腊肉又称腊肉,是陕南秦巴山区的地方特产,是陕南人民的传统礼品。据传说,它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王,战败南下陕南时,曾被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还传说清朝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随光绪皇帝避难xi安,陕南地方官员进贡腊肉御用。慈禧吃了之后赞不绝口。
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由来已久,而且具有普遍性。每年12月,也就是“小雪”和“立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杀猪宰羊。除了足够过年吃的鲜肉,其余都是用鲜盐腌制,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7 ~ 15天后,用棕榈叶绳挂起来,滴干水,做成。选择柏树枝、甘蔗皮、香椿皮或柴火慢熏慢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或挂在烧柴火的灶顶上,或挂在烧柴火的烘炉上,用烟火慢慢熏。秦巴山区林草丰茂,几乎家家烧柴做饭或取暖,这是熏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也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十二月,都要挑市场上最好的白猪肉,或肥或瘦,买一些,像往常一样在家里腌制,抽几片腊肉,尝尝腊肉。家里不烧柴,就找农村的亲戚朋友抽几根。
烟熏腊肉,外观一致,熟而切片,透明有光泽,色泽鲜艳,红中带黄,口感醇厚,肥而不腻,瘦而不塞,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开胃、祛寒、消食的作用。陕南腊肉一直保持着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素有“一煮肉香百花齐放”的美誉。
腊肉从鲜肉的加工、制作、储藏,具有肉质不变、久香、久藏的特点。这种肉是柏枝熏制的,夏天蚊蝇不爬,但三天不坏,成了当地特有的风味食品。据说,Xi著名的“樊姬腊肉”是陕南人流传下来的一种技艺。
陕南猪年宰杀的羊都是自供,年年兴隆,一年四季都有人享用。腊肉是吃饭、喝酒、宴请、朋友、过节必不可少的。因此,一般的农民,都把这作为一种必要的农村食品,它成为当地的美味。特别是在深山里,家里腊肉的多少是用来衡量贫富的象征。《汉阴县志》记载:“棚室虽是柴门,食必是肉。”这里说的肉是指熏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