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唐人街”

新加坡有三个历史街区,新加坡唐人街。

我曾经和几个朋友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旅游。其中一个的女儿在新加坡读书,父女分开很久了,我们可以聚一聚。那天晚上,我在朋友女儿的带领下看了繁华的城市夜景。狮城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人口结构主要包括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华人约占70%,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很多华人面孔却没有太多的认同感。

那时,我还没有戒烟。当时我还不适应新加坡到处禁烟的规定。恰逢夏天,我只好狼吞虎咽地喝了几罐罐装饮料来解瘾。第二天早上,我参观了新加坡的几个著名景点,如圣淘沙,鱼尾狮公园和滨海湾。我以为这次新加坡之行基本到位了。我打算享受一顿当地的晚餐,第二天拿些行李回酒店就可以去马来西亚了。同伴的女儿突然问:“叔叔阿姨,你们不是要去唐人街吗?”因为没听说过,有段时间听说是“牛得水”,哈哈,但是稍微了解之后就觉得非去不可了。

小印度、磅格莱珉(穆斯林聚居区)和唐人街被列为新加坡三大历史街区,唐人街是新加坡的唐人街。200多年前,英国人莱佛士被派往马来西亚槟城,不久出任苏门答腊总督,成为英国海外殖民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1819年,莱佛士倡导开发新加坡这个当时不为人知的小渔村。然而,地少人稀的现实迫切需要引进建设人口,于是大量从海外招募劳工,使新加坡居民人数从几百人猛增至1000多人。其中,大部分劳动力来自中国、广东和福建,大部分定居在牛车水地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莱佛士将这片土地划为华人居住区。别看“唐人街”这两个字,现在却是市中心最繁华的区域之一。那你为什么要取这样的名字?新加坡开发之初,条件很差,没有日常用水和饮水设施,只能用牛车在郊区来回拉水,而唐人街位于配水中心,因此得名。

第二天,从我们的酒店步行到唐人街只需要十分钟。不想进入街区,街上人头攒动,店铺林立,可见主营业务是中国小商品业务。这里有很多餐馆,比如海南鸡饭、茶馆、面包店、肉干、骨头汤、潮州菜、本地炒粿条和萝卜糕。各种传统手工艺品,如雕塑、木偶、佛像和香烛,充斥着这座城市。这里不仅有珍珠店、裕华国货店、唐城店、中药店等正规店面,还有卖冰箱贴、开瓶器、钥匙扣、珠宝挂件、服装面料的各种摊贩,是典型的集市贸易。在凯纳街一带,有很多小摊和时尚酒吧,形成互不干扰、你中有我的混合业态。

有英语、日语、中国普通话、广东话、闽南话,包括阿拉上海话,以及在唐人街闲逛和购物时感知到的不同语境中的其他方言。尤其是和几个摆地摊的老头聊天的时候,说着地道的方言,毫无违和感。我不禁回想起我在洛杉矶、东京和悉尼等许多唐人街的亲身经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些老华侨,他们对故土仍有着强烈的烙印。他们已经在外国生活了几十年,到目前为止他们不会说几句英语,尤其是在饮食方面。他们还是吃不惯西餐,还念念不忘家乡的风味。然而,海外出生的年轻人不同。他们已经基本融入了当地社会。除了掌握英语,大多数中国家庭还是比较重视孩子的中文教育。

新加坡作为一个对外贸易比重较大的城市国家,多年来形成了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语言教育结构。李光耀曾写过《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重点论述新加坡语言问题的历史演变,其中有很多基于国情的现实考量。但中国改革开放后,华人在新加坡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当地华人青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我有一个多年养成的习惯,就是喜欢到处逛逛当地的一些博物馆和纪念馆。牛车水地铁站附近的宝塔街上有一座三层的唐人街博物馆,这是我们离开新加坡前参观的最后一站。通过逐帧画面的传递、原始复原模型、口头采访等方式,多维立体地展示了中国早期移民的百年历史。

如今的唐人街,牛显然不在了,但“唐人街”马龙却演绎了一系列现代城市景观,使其成为海外华人社会的一个缩影。毕竟,根脉不仅延续了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的形态和特征,也见证了一个城邦的迅速崛起。(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