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是什么?
其来源是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
别称:仁品、滨门、滨门药囊、白槟榔、橄榄籽、槟榔、西狗蛋、肚腩、槟榔、马金南、庆仔、槟榔玉、余浪。
汉语拼音槟榔
主要成分槟榔含有生物碱0.3-0.6%,缩合单宁15%,脂肪14%,槟榔红色素。含有甘露糖、半乳糖、γ-儿茶素、无色花青素、红色素槟榔红和皂甙。
槟榔含生物碱0.3 ~ 0.6%,缩合单宁15%,脂肪14%,槟榔红色素。主要生物碱为槟榔碱,含量为0.1 ~ 0.5%;其余为槟榔碱、去甲基槟榔碱、去甲基槟榔碱、槟榔碱、高槟榔碱等。生槟榔含生物碱比制品多。槟榔的胚乳含有儿茶精、花精及其聚合物。槟榔含脂肪油14%,槟榔油的脂肪酸为:月桂酸19.5%,肉豆蔻酸46.2%,棕榈酸12.7%:硬脂酸1.6%,癸酸0.3%,油酸6.2%,亚油酸5.4%,十二烯酸。槟榔含有15%以上的脯氨酸、18%以上的酪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而槟榔成熟时非蛋白氮含量降低。
槟榔树,10 ~ 18米高,不分枝,叶子脱落,形成明显年轮。叶子在顶部丛生;羽状复叶,长1.3 ~ 2米,光滑,叶轴呈三棱形,小叶针状或线形,长30 ~ 70厘米,宽2.5 ~ 6厘米,基部狭窄,先端小叶愈合,不规则分裂。花序着生于最后一片叶基部,具匙形苞片,长倒卵形,长40厘米,光滑多分枝;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数,无柄,靠近分枝上部,通常单生,很少对生,花萼3,厚而小,花瓣3,卵圆形长圆形,长5 ~ 6毫米,雄蕊6,花丝短,花药基着,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大而少,无柄,着生于花序轴基部或分枝,花萼3枚,长圆形卵圆形,长12 ~ 15毫米。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 ~ 6厘米,有宿萼和花瓣,成熟时红色。一年开两次花,从3月到8月,冬季开花不结果。结果期为65438+2月至次年2月。
呈圆锥形或扁圆形,高1.5-3cm,底径2-3cm。其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粗糙,有浅色网状凹纹,偶有银点状内果皮附着。基部中央有一个圆凹的珍珠洞,基部旁边有一个苍白的疤痕状的脐。实,纵切面可见外缘褐色种皮,与乳白色胚乳交错,形成类似大理石的花纹。基部珠孔内有一个小胚,常呈褐色、干燥、皱缩。无气,涩,微苦。
性苦辛,性温。
适应症:1。杀虫产品可以驱除多种肠道寄生虫,尤其是绦虫。2.泻滞用于治疗食积、气滞、湿热痢疾。3.行气活血,治水肿、湿脚气。
内服用法用量:汤剂,1.5-3元(单味驱虫2-3元);还是进了药丸,散了。外用:水煎服或研末敷用。
不良反应包括流涎、呕吐、上腹痛、腹泻、头晕、惊厥、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蛋白尿,甚至肺水肿、心麻痹、困难、哮喘、血压下降、蛋白尿,甚至肺水肿、心麻痹、呼吸衰竭而死亡。平时常嚼槟榔可使牙齿松动,与口腔、咽喉、食道、胃的肿瘤有关,有致癌作用。
脾虚便溏者禁用,慎用。气虚下陷时要小心。不适合阴阳两虚、气虚下陷者。
槟榔是重要的药用植物之一。在亚洲的许多地方,如台湾省和印度,有嚼槟榔的习惯。槟榔是一种棕榈科植物,英文名称为槟榔、槟榔、槟榔。在中国,它主要生长在海南,台湾省和其他热带沿海地区。槟榔的种子有很多名字,比如仁频、槟榔。自古以来,槟榔就是中国东南沿海省份居民迎客、招待亲友的佳果。古代尊称贵客为“客”、“郎”,故名“槟榔”。海南的待客之道有“茶、烟、酒、槟榔”四个等级,槟榔只有在迎接贵宾、婚礼等重要节日才会摆上酒席,可见其地位。目前,随着槟榔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越来越多朋友的喜爱,槟榔已经普及到人们的日常消费中。
槟榔是中国四大南药之一。槟榔果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槟榔有独特的预防痢疾的作用,是历代医家的药果,又有“西祖丹”之称。由于疖子之病一般与饮食不规律、气滞有关,槟榔因能降气、消食、化痰,其药性受到广泛关注。就连诗人也对槟榔情有独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曾写过一句名句“颊上红潮醉槟榔”。鲜槟榔有“饥能使人饱,饱能使人饿”的奇妙功效。空腹吃饭时,中气十足,饭后容易消化,可谓人间仙果。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槟榔有“降水肿、通关节、健脾和中、治心痛积”等多种病症。不仅如此,槟榔还有治疗青光眼、高血压、驱虫的功效。
嚼槟榔是西双版纳傣族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爱好。大多数上了年纪的傣族人在闲暇时都喜欢嚼槟榔。为什么傣族人那么爱吃槟榔?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傣族老夫妻,因为儿子儿媳得了胃病而迁怒于不孝。有一天,老两口在槟榔树下编竹筏,风吹得树摇摇晃晃。一串熟透的槟榔掉了下来。口渴的老夫妇摘了一个放在嘴里咀嚼。他们觉得又甜又凉,味道很好,还有点涩。晚上老两口觉得胃里很舒服,然后吃了几天槟榔,老两口的胃病居然好了。据说从那时起,傣族人就有了嚼槟榔的习惯。
槟榔是一种棕榈树,原产于马来西亚、印度、缅甸、越南、菲律宾等。,而印度是最有教养的。在植物分类学上,槟榔与油棕、棕榈叶同属一科,但在形状和风格上有所不同。油棕和棕榈叶高大挺拔,枝叶细长,堪称高大英俊。槟榔婀娜多姿,可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少女。槟榔树又高又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不知在什么年代,一个年轻的傣族男子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四处寻找心爱的姑娘,在艰难的路途中遇到了槟榔树。但当他满怀希望的问槟榔树有没有见过自己心爱的人,槟榔树却骄傲的昂着头,冷冷的回答了一句让他伤心失望的话。焦急的傣族青年又气又恼,对着槟榔树大声咒骂:我要你站得高,永远不要矮胖。岁月流逝,至今槟榔树依然又瘦又高,始终没有长壮。
在西双版纳,槟榔是财富和吉祥的象征。它在古代被用作货币,也是傣族青年男女的爱情信物。据说傣族青年谈恋爱结婚后,小伙子一般要先去姑姑家,自愿服三年苦役。但如果小伙子在恋爱期间能爬上高高的槟榔树,为心爱的人采集槟榔,就可以免除这三年的苦役,把姑娘接回家。
根据科学研究,槟榔仍然是一种常用的南方药物。槟榔除了具有傣族民间传说中的健胃功能外,还是保护人类牙齿的良药。西双版纳很多傣族人因为经常吃槟榔,所以牙齿很好。此外,槟榔还能驱虫、治腹胀、祛风、消水肿。
已经证明槟榔对人含有致癌物质。
通常嚼槟榔的人味觉下降,食欲增加,牙齿容易抖动,腹泻少,喉咙痛,可以治腹痛,可能是因为它含有大量的鞣质。
另外,吃槟榔的人肠道寄生虫少,口渴少,可能与槟榔碱的作用有关。
过量的有毒槟榔碱引起流涎、呕吐、利尿、嗜睡和惊厥。
“高树上的槟榔,谁先爬谁先尝”。这是一首中国大陆和台湾都很熟悉的情歌。含蓄的歌词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在台湾省,槟榔树随处可见,尤其是在乡镇。台湾省的人一直有嚼槟榔的习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省当局大力推广槟榔树作为经济作物,槟榔的种植和销售成为蓬勃发展的产业。虽然近年来有所限制,但在台湾省的东西海岸和中部山区仍能看到大面积的槟榔树。槟榔树的外形很像椰子树,树干笔直,顶端有一簇叶子,但槟榔树的树干比椰子树细,看起来更精致。台湾省气候温暖,槟榔树一年四季结果,一簇簇挂在树顶。
没吃过槟榔的人对嚼槟榔很好奇。在热心出租车司机的引导下,我们也做了一次尝试。小槟榔店一包50台币(4元新台币1元人民币)约含89粒。据别人说,这个价格不贵。槟榔有枣子那么大,上面覆盖着一层绿色的“槟榔叶”。据说槟榔叶其实是另一种植物的叶子。由于是用来包槟榔的,所以也叫槟榔叶。吃的时候先咬掉一端,吐出来,放进嘴里,感觉很苦。我想这就是不抽烟的人的感受吧。长时间咀嚼唾液增多,呈菊花红色,连嘴巴都被染成红色。槟榔纤维粗糙,反复咀嚼后不会在口中融化。我自己的感觉就是真的不敢恭维你,就像外国人来北京喝豆汁一样。
嚼槟榔能生津发热。当人们在努力工作时,嚼槟榔可以提神。槟榔长期吃会上瘾,所以经常看到有人整天老是动来动去的。在台东到芳寮的火车上,我看到一个老婆婆,半个小时吃了两次槟榔,一次两个,蠕动一直没停过。奶奶是非常典型的槟榔“爱好者”。她随身携带全套工具,自己加工槟榔。她让我们了解了吃槟榔的全过程:奶奶从一个小袋子里拿出两个槟榔,用小刀把两端剪掉,打开一个类似化妆品的小盒子,用刀剜出一点点白色的泥糊,均匀地涂在槟榔叶上,再把槟榔分开包好放进嘴里。奶奶在嚼槟榔的时候发现,白霜,比如石灰,可以减少槟榔的不良刺激,改善口感。两三个小时的路程结束,奶奶还在嚼槟榔。
现代人尽量省事。吃槟榔总是在小店买用绿叶包裹的成品。所以在台湾省的小镇上随处可见槟榔店,形容的恰到好处。无论是在台北还是台南,槟榔店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标志:管状霓虹灯呈放射状扇形排列,在夜晚非常醒目。路边的小店比较有特色,不到10平米的透明小玻璃屋孤立在路边(如图)。夜色中远远就能看到霓虹灯,店内的一切都清晰醒目。台湾省一年炎热时间长,所以槟榔店不仅卖槟榔,还卖饮料和香烟。各种“专业槟榔”店的名字五花八门:宝宝、兔宝宝、双子座...招牌下也有介绍:零售,批发,一粒二切,白泥红泥双包等等。
过去吃槟榔的人很多,槟榔店生意兴隆,槟榔树也广为种植。但由于根系较浅,固土能力差,暴雨会造成水土流失,引发山洪;因为嚼槟榔刺激口腔,容易导致口腔癌,这几年槟榔的销量不如以前,竞争激烈。即便如此,槟榔店里负责加工销售的“槟榔西施”基本工资也就一万多新台币,还有提成。激烈的竞争带来了五花八门的花样:路边小店的“槟榔西施”越来越瘦,甚至上身只穿胸罩,下面只穿短裙,冬天也是如此。独特的东西自然贵,据说能卖到100元一粒。台湾省的媒体形容这些“美丽又冷冻”的女孩“又酷又辣”,并批评“买一送二”的做法过于色情。市民投诉多,不时升温。
槟榔西施是卖槟榔的辣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