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的科学成就

李院士作为一位学者,在科研工作中总是孜孜不倦,积极探索。就像她说的,要不断学习自己,不断更新知识,在思想上跟上时代。她做了同样的事情。从1959开始,她参与建立了中山医学院第一个眼科生化实验室,开始分析中国人晶体的化学成分。

为了提高白内障手术的质量,李院士积极参与白内障手术的技术引进和创新。20世纪70年代末,她亲自带领专业人员和研究生积极开展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首创了用Nd: YAG激光断开治疗现代囊外摘除术后角膜散光;建立选择改良巩膜切口、术中调整缝线、术中或术后角膜切除、术后选择性离断等综合方法防治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使患者更好地恢复视力;拓宽人工晶状体植入适应证,开展高度近视、抗青光眼手术、葡萄膜炎、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等复杂情况下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不断改进手术切口和手术方式,以及小切口超声乳化和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以加快伤口愈合,显著改善裸眼视力;她在国内率先报道门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结果,为患者解决住院和经济负担问题;她还率先进行了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为恢复双眼单眼和立体视觉创造了条件。

在科研工作中,她注重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在确定研究方向、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处理、论文撰写等方面,力求从实际出发,将学科的先进性、科学性与临床紧密结合,因此在国内科研中处于领先地位:例如,第一, 她和同事与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合作,首次系统研究了人类从胚胎到老年的主要晶状体蛋白及其亚基,发现不同年龄的成人α晶状体蛋白的聚集体大于胚胎; 通过分析透明晶状体和白内障晶状体中γ-晶体蛋白的含量,首次发现人透明晶状体中γ-晶体蛋白的亚基随年龄而变化,但在白内障晶状体中其总量是恒定的,并呈下降趋势。发现胚胎γ晶体蛋白的含量含有糖基,并首次报道胚胎γ2和γ3晶体蛋白的非酶糖基不同。提示总γ-晶体蛋白的减少和亚单位的变化与白内障的形成有关。其次,进一步阐明了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发现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基因的过度表达是各种老年性白内障的同分子基础;第三,在白内障的治疗和预防中,发现杜鹃花甲素和黄芩苷能抑制结晶醛糖还原酶,为糖性白内障的治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后发性白内障防治研究发现,高三尖杉酯碱和骆驼蓬碱不仅能抑制体外培养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还能抑制兔眼囊外摘除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研究发现,刺激或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对防治后发性白内障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索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有效方法,我们率先研究了其周期调控的分子机制,利用反义核酸技术阻断了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周期过程,探索了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可能性

此外,李院士亲自参与并指导了眼免疫的实验研究,在葡萄膜炎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近年来,其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广东省科委、卫生部、美国NEI和HKI的资助,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她主持的《白内障防治研究》获1996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葡萄膜炎发病机制系列实验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作者)1998,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作者)1997;“人工晶状体手术致角膜散光的自然演变及控制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第二作者)。她主编的《眼科外科学》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她已经发表了150篇论文。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李院士一直与教授一起在农村防治失明。几十年来,她走遍了南粤的工矿和农村。李院士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深刻认识到,无论他的水平和工作能力有多高,即使他日夜工作也不能满足许多盲人的需要。从年轻时起,李院士就有一个永恒的梦想——建立全国培养眼科高级医师和研究人员的重点教学基地,培养一大批全国各地、全国各地的眼科专家。为了这个理想,她和前辈们一起,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倾注了一生的热情。

我国积极推广新技术,李院士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和理论意义。她主持了各类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和超声乳化手术,培训了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和澳门的近千名眼科医生,推动了人工晶体植入术在中国的普及和提高。作为白内障防治项目负责人,与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国际防盲学会(HKI)合作,在农村示范推广人工晶状体手术,在广东设立5个白内障手术防治基地,开展农村白内障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研究,寻找影响我国农村白内障手术质量和数量的原因及对策。她积极参与国际防盲治盲合作研究,是海伦·凯勒协会在中国的唯一顾问。因为她在白内障工作上的突出成绩,1996开始受卫生部委托,主持百年来基层和农村白内障手术防治技术普及工作。李院士在我国现代眼科奠基人陈、教授等老一辈知名专家高尚的医德和勤奋的治学精神鼓舞下,在临床医疗一线辛勤工作40余年,以精湛的诊疗技术、热情周到的服务和良好的医德医风,深受眼病患者的好评。1966她响应党的号召,到广东省封开县农村从事医疗工作。她在公社卫生院和县医院做了三年多的眼科医生。她的医术高明,很多患者都是从广西过来找她治疗,做眼部手术。当时农村缺医少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她和同事们研制中草药,用葡萄糖静脉注射治疗病人。李院士从年轻时就从事眼科工作。临床上,她努力多值班,练好手术基本功,在黑暗中做24小时眼压测量和房水静脉观察。她自己做这件事。无论是作为接线员还是助理,她都很热情。每次手术前洗手消毒,她都花时间在脑子里拍一部“电影”,讲述手术的每一步,以及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虽然这些手术做了很多次,但她觉得你要对病人的眼睛负责,手术一定要尽可能做好,减少并发症。经过反复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改进,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良好。

李院士对是真诚和热情的。她对病人,无论是普通农民还是高级领导干部、港澳同胞、海外侨胞,都一视同仁,千方百计减轻他们的痛苦,让他们重见光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仍然坚持查房做手术,组织疑难病例讨论。由于她在医疗工作中的优质服务,她受到了群众和领导的赞扬。1994被评为广东省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1999被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保健员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