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是哪个朝代的?

张锡纯是中医界的杰出人物,那么他生于哪个朝代呢?看完下面,相信大家都能得到答案。

张锡纯是哪个朝代的简介?

张锡纯(1860 -1933),山东诸城人,河北盐山县人,中西医结合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中国近代中医界的医学宗师。1916成立沈阳第一家中医院——利达中医院。1928定居天津,创办中医函授学校。由于医术高超,地位特殊,医名显赫。1930天津中医函授学校成立,培养了很多中医人才。

角色的生活

1885年,张锡纯治好了当时连名医高、毛显阁都束手无策的危重病,受到他们的高度赞扬。此后,他一直接受治疗。但是1911年前,教书还是主要职业。

1893年参加第二次秋考后,遵照父亲的命令,改学医,从《黄帝内经》、《伤寒论》到历代各派学说。与此同时,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等西学。

1904年,中国废除科举,开办学堂。张喜春成了砚山县唯一一个能教代数和几何的老师。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张萌生了西学的念头,投身医学。围绕1900十几年的学习和咨询,使他的学术思想走向成熟。

1909年完成了《在医学热情中向西方学习》前三稿。此时他已年近50,医学名在国内逐渐出名。

1911年被德州卫戍区总司令邀请为军医。从此,他开始了他的职业医疗生涯,后来担任了立达医院院长和陆贽盟军军医部主任。

1916年,中国近代第一所中医医院——立达医院在奉天成立,张任院长。1928定居天津,创办中医函授学校。由于医术高超,地位特殊,医名显赫。他一生不仅勤奋学医,还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1]

1918(民国七年),苏等人聘请张锡纯赴奉天(沈阳)在大东关开办立达中医院,并任院长,倡导中西医合作,使其声名鹊起。从65438年到20世纪20年代初,他与江西的、广东的杨汝厚、刘齐名,并称为“四大名医”。与慈溪张、嘉定张齐名,并称为中国“三大名医”。

1928后在天津生活,白天诊断疾病,晚上写作,创办天津“中医函授学校”和“中西汇通医学会”,培养接班人。

1933年秋病逝,享年74岁。

学术观点

张锡纯以参中参西的思路,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治学观点和方法。首先是摒弃崇洋媚外、墨守成规的观点,敢于创新,而不仅仅是学习旧论文。从文献中整合中西医基础理论不足以解决当时的临床问题。这方面的创新主要得益于他的第二个观点和方法,即反对空谈,提倡实验方法。张锡纯虽然不具备使用仪器进行实验室研究的条件,但他能够充分利用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尽力通过亲身经历来求知。

张锡纯的实验精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药物的实用研究;第二,仔细的临床观察和详细可靠的病历。他认为“学医的第一关是认识医学的本质...学医的时候,所有的药都是自己试的”。如果自己尝试后还是不能知道真相,那就求助于别人的经验吧。为了研究茴香是否有毒,他不耻下问厨师。其他的药毒,比如巴豆、硫磺,像甘遂、细辛、麻黄、花椒那么厉害,都是在自己身上试验,然后再施于人。对于市内药品的真伪,要每周咨询走访,亲自监制,做到前无虚发。所以张锡纯的专业知识和用药剂量之重,非一般人所能及。特别是他反复尝试总结出以下思路:解山茱萸肉,用参芪利尿,用明矾化痰清热,用赭石去肠瘀,用三七消疮消肿,用水蛭消痈,用硫磺治虚寒,用蜈蚣、蝎子消毒,充分发展了古代理论,扩大了中医疗效。他对石膏、山茱萸、山药的研究是史无前例的。

《从医热中参西》一书有一百多万字,学者读之不厌。关键是它的内容大多是生动详细的实践记录和总结,很少是空洞的假设。其中,张锡纯自拟方剂约200首,古方或偏方约200首。重要的医学理论有100多种,涉及中西医的大部分基础和临床内容。几乎没有一个是不结合临床治疗来解释的。重要方法附医案数十篇,重要论点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和著述中被反复讨论、证实和深化。因此,张锡纯被尊称为“医学实验派大师”。

张锡纯全书载案千余例,轻浅病略录。对于重病、慢性病或出示病历的,观察记录均详细、适当,始末完整。当时国内有很多西医的病历和论文,文字资料丰富。本文认为,与中医争论的人,必须征实验;中西交流的人,发人深省。他这本书的读者可能不以为然,但他不会认为作者是在撒谎或故弄玄虚来弥补篇幅。勤于实践,亲身体验,细心观察,随时记录,不断改进,是张锡纯的实验方法。

历史评价

张锡纯(1860~1933)是中国近代医学史上值得称道的医家。曾在沈阳创办“立达中医医院”,疗效突出。创办了天津中医函授学校,培养了许多接班人。当时在全国的医学期刊上发表了很多原创论文,在医学界影响很大。他的名声四处传播。他与当时江苏的、广东的杨汝厚、刘齐名,被称为“四大名医”。他与慈溪的张、嘉定的张并称中国“三大名医”。著名的《在医学热情中向西方学习》一书,是他一生潜心学习的结晶,是他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他创新精神和实践的丰硕成果。作为杰出的临床医生和中西医结合的著名代表,张锡纯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其创新精神,弘扬中医,意义重大。

张在创制新方方面的实践和成就更为后人所称道。从其临床实践来看,张的用药有许多独到之处。注重实效,用实践验证用药是张用药的一大原则。

理论上,藏象学说这种中医传统,在解剖和生理上往往与西医结合,试图沟通中西医学。比如认为《内经》描述的厥证就是西方人所说的脑充血。此外,他在临床上注重详细记录病情,注重用药的实际效果,创制了许多新方剂,如镇肝熄风汤,多为后人所用。

张锡纯忠诚高尚。他的书的序言说:“人生有伟大的意志,然后有伟大的成就...学医的人对自己的温饱没有多少意愿,但对帮助活人有很大的意愿”。这种野心是建立在“如果你不是一个好医生,你必须是一个好医生”的想法上的。张锡纯虽然一生没有直接参与政治,但他经常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焦虑。1924年,他在他的书的第五卷中写下了第一云:“我这一生自命不凡,好医生好相貌永远是一句空话。”粗犷而旷达,常常为国家的困难感到惋惜。忧世从灰到热,活着的理由是参与静。”“神秘的、深奥的、精神的元素,化作甘露,洒向千万朵鲜花。“诗委婉地表达了未能治好国家的遗憾。

65438-0954,石家庄组织中医运用张锡纯重用石膏的经验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卫生部门曾将其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向全国推广。张锡纯的这一宝贵见解和经验,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继承和发展。

为了拯救世界和生命,张锡纯对待医生不考虑个人利益。任何发现都将在医学领域发表。出书有送人的惯例,很难盈利。至于他的打坐呼吸的经验(当时在学校特别流行),他更多的是向医学界提倡,认为这不仅有利于养生,也有利于学术研究。他的朋友和病人不仅有军政要员,也有城乡贫民。都是平等相处,不看不起自己。他没有财产,日常生意只够维持生计。1913年,黄河泛滥,一个灾区孤儿滞留大明,快饿死了,张锡纯把他带到寓所,救了他一命。因为我不知道他住在老家,就把他收为养子,取名张。成年后,他为了家庭做出一番事业,在天津谋生。张锡纯临终前,终于得知河南滑县人姓陆,于是改名叫,这一义举流传下来。

张锡纯不避辛苦,很节俭。他总是学习,与时俱进,他一生从未停止学习。虽然到了晚年,每个做毒饵的人都要向制作人低头;修改作品,回复回答问题拒绝假冒他人。他还呼吁医生不要敲门。每次出现疑难重症,他都需要思考,需要查书。一旦有了固定的意见,他就订了一辆车去病人家里治疗。即使病入膏肓,我也会不遗余力,每一次救命我都不会懈怠。人们称之为一代宗师,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