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潮湿的草药?

每种中草药都有自己的标准色泽。色泽越鲜艳纯正,其质量和疗效越好。比如黄檗的颜色是明黄色,丹参的颜色是砖红色,乌梅的颜色是暗而有光泽的,芦笋的半透明色不好,牡丹皮的颜色是碎面和亮银星的比较好,等等。中药材的色泽不仅能鉴别中药材的质量,还能直接反映中药材的保存情况。加工质量好坏。这里分析一下药材异常变色的原因:1温度变色的药材,其成分在常温(15-23℃)下相对稳定,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降低,药材本身会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如褪色、挥发、粘连、泛发、干燥、脆裂等。将含有粘性物质的药材如阿胶、芦笋软化粘合,将含有脂肪油的药油如侧柏、桃仁溢出。这些都会改变药材的色泽。如果温度太低,一些新鲜的药材会变色。比如温度降到0℃以下,局部细细胞就会死亡,颜色往往会变深。质量变差。因此,温度是影响药材变色的重要因素。2湿度变色是湿度变化时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药材含水量过高会引起药材本身的物理化学变化,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甚至霉变变质。比如菊花受潮变色,失香散瓣,枸杞吸湿后由红变黑,党参、牛膝、当归吸湿后变软变色。丹革吸潮后易发热,断面变红、有麻点或发黑。3日光诱导变色是干燥药材的一种常用、经济、简便的方法。药材在光的照射下会发生氧化、分解、聚合等化学变化,尤其是药材中的色素会被破坏,尤其是在阳光下暴晒,晒药方法不当会影响药材的颜色,如薄荷、荆芥等。当归等含挥发油的药物,日晒后颜色和香气发生变化。像侧柏叶、火麻仁等含油的药物,在强烈的阳光下会“泛滥”。花、叶、草等色素类药材在阳光温度的影响下,容易分解、褪色、色素沉着,改变药材的颜色。含有淀粉的白色钢结构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会变成红色或黄色。空气中的氧气能使药材变色。但是药材的颜色是有变化的,尤其是含有光基结构成分的药材。在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聚合形成大分子化合物,因此药材颜色发生变化。含有鞣质的药材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被氧化成红褐色或颜色较深的物质,使药材变色。对于上述药物,应避免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以免药材变色,降低药效。5.杀虫剂变色目前用气体杀灭中药材的方法很多,如氯化苦、二氧化硫、磷化铝、对二氯苯等。使用杀虫剂时,采用熏蒸的方式杀灭药材,不易挥发,渗透性强,对部分药材的成分有一定的影响,也会使药材染色变色。比如甘草经过硫磺熏蒸后内部颜色变成黄白色。外表是淡红色的,变质了。硫磺熏蒸后银耳颜色变黄。矿物质和动物药容易被磷化铝和氯化苦腐蚀,不能入药。6.酶变色的药材内部往往有一种生物催化剂“酶”,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能促进药材成分的氧化、分解、聚合等反应,使药材颜色发生变化,药效被破坏。比如黄岑遇潮变绿,苦杏仁变红变色。都是因为酶的作用,药材的颜色才会发生变化。7.采收加工方法不当对药材质量影响很大。比如孙思邈的《千金方毅》里说,“不知时节,不愿阴干。虽有药名,最后无药,与朽木不可雕也,浪费人力。”比如陈嘉谟的《本草孟》说,一切药都是适量而成的。如果太多,气味就会消失。“所以在这方面和药材的颜色有重要的关系。比如黄连在秋天是纯金的,芍药在采收加工的时候把皮刮掉,然后放在开水里煮,直到完全渗透。如果煮的时间太长,干的太快后中心会变黑。黄柏为黄褐色,阴生黄绿色,阴生干品小碱含量高。禁止在收获后和淋雨干燥前堆放。否则容易黑心等。8.用铁变色的药材经过长期存放和长期存放后,外部颜色趋于深而重,内部颜色深而暗。比如白术长期存放会变黑,枸杞即使长期存放也会变黑,麻黄、桑叶会变黄等等。,都将失去鲜艳的色彩。有些药材与铁一起储存,铁在空气中容易氧化,其氧化物可与鞣质、黄酮类、生物碱类等反应生成饱和油脂。蓝黑色或绿黑色,络合物等引起中药材变色失效。因此,中药材异常变色的原因必须引起重视,原因比较复杂,往往是由几种因素造成的。可直接或间接导致药材色泽的变化。以上八种中药材保管,供参考。参考文献【1】郑学忠。生药学。[2]《中药炮制学》,成都中医学院编著。[3]项裕民。中医通报,1986,(5) 25。